北大红楼开,中国新命来。站在100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回望北大红楼,回望那个觉醒的时代,回望那一批热血志士寻路中国的历程,一起讲述人物故事,纵览时代变迁,汲取精神力量。
论天下大势,寻民族出路,挟时代风雷,在这座砖木结构的红色楼房里,在每一个大时代的人心里。
当时的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各类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吸引力。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图书馆主任室成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并担任小组负责人。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全程参与那场爱国斗争,帮助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邓中夏在北大时经常听李大钊的课,向他请教问题,对他推崇备至。在李大钊的启蒙与帮助下,邓中夏对十月革命的成功抱以极大热情。
1916年,北大红楼始建,次年北大迎来一位大刀阔斧的改革者——蔡元培。历任校长中,不是首位也非任职时间最长,却只有他被北大人称为“永远的校长”。
1916年9月,《新青年》改名首期刊发一篇译文《决斗》,作者是在美国求学的胡适。这也是胡适在《新青年》刊发的第一篇文章。1917年,胡适便来到了这决斗的中心。
在北大学习期间,罗章龙结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并受到了他们的深远影响。
刘仁静在北大曾与张国焘、邓中夏并称“北大三杰”,得陈独秀、李大钊器重。
钱玄同是鲁迅《狂人日记》的催生者,其意义远超过了文学革命。
在正式成为北大的教师之前,鲁迅其实早已把自己和这所著名学府紧紧联系在一起,直到今日,每一名北大学子佩戴的校徽,最早就是由鲁迅设计的。
缪伯英、何孟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58名党员中仅有的一对党员夫妻,被称为“英”“雄”夫妻。
一间间展室、一件件文物、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百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五四风雷”、激荡至今的爱国豪情和青春伟力。
陈腐的旧北大在其“兼容并包”的办校理念下,迅速革新,焕发研究学问之风尚。
“五四运动”前夜,北大法科礼堂灯火通明,京城高校学生聚集于此,有人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决心力争呼吁政府罢免亲日派官员、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从不眠的北大红楼出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幕被徐徐拉开。
红楼里商讨建立党、团组织。
1927年4月28日,在绞刑台上,李大钊发表了最后的演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今后,北大红楼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将强化教育功能,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一百余岁高龄的文物建筑,北大红楼仍旧可以投入公共服务使用,就不得不归功于一次次修缮的精益求精。
从1961年北大红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历经了几次修缮?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立后,北大红楼陆续向公众开放,出现了哪些变化?
展览分为6个部分、19个单元,共计67个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