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大红楼·建筑 | 1918年北大红楼落成
新京报 记者 王嘉宁 王贵彬 编辑 樊一婧 林野
2021-07-01 15:12
今后,北大红楼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将强化教育功能,服务党史学习教育。

北大红楼建成于1918年,是一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红色地标,曾经历多次维修。规模较大的两次当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整体抗震加固工程,以及2008年启动的大规模保护维修。


修缮后的北大红楼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通过制定实施保护利用方案,疏解与旧址保护利用无关的功能,实现整体面向社会发挥教育作用。适当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文物旧址焕发时代风采。

   

2021年6月29日,“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览正式对外开放。该展览是北京市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筹办的“1+9”展览体系的核心。展览分为6个部分,展出珍贵历史图片958张、珍贵文物史料1357件等。同时,复原展示了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 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陈独秀工作过的文科学长室等6处旧址,旧址内保留了很多当年的老物件,让展览与旧址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今后,北大红楼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同时,将强化教育功能,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示范基地。


1916年,北大红楼始建,1918年建成,北大搬入。建筑分为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第一层为图书馆主任室、登录室、第二阅览室等,第二层为校长办公室、文科学长室等,第三、四层大部分为教室。地下一层为学校的印刷厂,包括排字间、校对室、印刷车间、档案库和锅炉房等。


来源:《北京大学红楼保护维修工程报告》


登录室


主要负责新到书刊的登录。张申府曾在这里工作,他回忆,“李大钊组织一些学生勤工俭学,课外帮助整理图书,翻译、编目、打印卡片等,我则负责检查和校对。毛泽东来北大时,一度也参加了这项勤工俭学活动,担任登录工作。”


校长室


当年蔡元培校长在红楼的办公室。蔡元培主持的北大学科改革初见成效,校园学术研究风气日渐浓厚。


蔡元培办公室复原场景图。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文科学长室

  

陈独秀来北大后在此办公,他上任后,邀请新派人物来北大任教;扩充文科,增设新系;采购图书,广设阅览室等,使北大文科成为新鲜活泼、民主自由的园地。 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每周评论》就诞生在这间学长办公室。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在此召集了李大钊、胡适、高一涵等开会,议定创办《每周评 论》,编辑部就设在这个办公室。


图书馆主任室


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此后,北大图书馆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李大钊的著名文章《庶民的胜利》 《Bolshevism的胜利》等就在这间办公室完成。1920年春,李大钊和维经斯基在此进行了谈话。当年10月,经过一系列准备,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 织在这里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


图书馆主任室旧址复原图。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国文、哲学和英文研究所

   

当时红楼第三、四层设有国文、哲学和英文研究所,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研究所最早的雏形,各研究所都有相应的阅览室。此后经过改组,到1922年只开办了一 个国学门,现代史学家认为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文史专业研究机构,影响深远,而当时这个国学门成立之初的地点便是在红楼四层。


第二阅览室

   

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去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为方便在北大征求会员并解决生计问题,毛泽东希望在北大找一个差事,他通 过以前的老师杨昌济,找到蔡元培,蔡元培建议他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并写了一张便条给李大钊。之后李大钊便安排毛泽东在第二阅览室工作,每天负责登记新到的 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名字,每月8元酬金。在这里,毛泽东读到了李大钊写的欢呼十月革命的著名文章。



《新潮》杂志社


李 大钊谦虚和蔼,待人诚恳,很多师生都喜欢到图书馆主任室聊天。在碰撞和争论中,许多新知识得以传播,许多新思想得以激发。一些学生不满足于空谈,组织起来 创办了后来鼎鼎有名的《新潮》,它在内容上与《新青年》共同擎起了“白话文学”的旗帜。杂志社主要会员后来都成了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并且从那时候起,在 近代中国思想和社会的发展方面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北大红楼档案


地点: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修建时间:1916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预科学长徐崇钦与比利时仪品公司订立借款合同,借大洋二十万元,开始动工建造红楼。


完工时间:1918年8月,红楼建成后,校部办公室、图书馆和文科各门等都从原公主府校区迁入红楼。


整体情况:该楼坐北朝南,平面为“凹”字形。为砖木结构,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占地面积21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0700平方米。红楼安装有上下水系统,铸铁暖气片为德国生产(至今仍在使用),红楼自备锅炉房供暖,采用白炽灯照明。


艺术价值:北大红楼是典型的近代建筑遗存,是民国初期“洋风”建筑的代表之一,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新京报摄影记者 王嘉宁 王贵彬

编辑 林野 樊一婧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贵彬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北大红楼特刊|人物·旧物·建筑

相关推荐
《北大红楼日志》正式发行,图文展现“北大红楼历史上的今天”
北京
北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带头人王久高:把历史讲鲜活,把现实讲深邃
教育
冬奥火炬手游国栋:展现外卖骑手新就业群体风采
食品
早安北京0129:限行尾号2和7;空气质量优
北京
2021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发布
北京
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征文启事
北京
年终策划 | 北大红楼讲解员谢尹楠:希望自己成为一束燃烧的光
时事
南北《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举办新年对话直播活动
时事
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时事
东城区区长周金星:老城保护和街区有机更新同步推进
北京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