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大红楼·人物 | 罗章龙:五四运动中的领头学生
新京报 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2021-07-01 14:55
在北大学习期间,罗章龙结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并受到了他们的深远影响。

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1918年暑期,20多个新民学会的会员从湖南到北京学习法文,准备赴欧洲勤工俭学,罗章龙便是其中之一。下半年,第一批勤工俭学的学生去了欧洲,罗章龙留了下来,考取了北大文学院。

 

这一年,选址在北京汉花园的北京大学第一院落成,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大红楼”。在北大学习期间,罗章龙结识了陈独秀和李大钊,并受到了他们的深远影响。

 

罗章龙第一次见到李大钊是在红楼的办公室。说明来意后,李大钊并未多加询问,随手在保证书上签名盖章。

 

加入秘密行动小组 参与火烧赵家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法国到中国招募华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人借机筹建了华法教育会,组织中国学生开展赴法勤工俭学活动。

 

1918年暑期,20多个新民学会会员从湖南来到北京学习法文。下半年,会员们赴法勤工俭学,有两个人留了下来,毛泽东留在了北大图书馆工作,罗章龙考取了北大文学院。

 

按照北大学校规章,新生须填写入学保证书,并由本校教师二人签章具保。李大钊便是罗章龙入学北大的担保人。

 

罗章龙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情形:“我走进红楼他新迁的办公室后,正值宾客满座,工作很忙。我向他说明来意,他并未多加询问,随手在保证书上签名盖章后,嘱我及时前往教务处办理注册手续,以免逾期。临走时他又说:‘你们南方同学来京上学很不容易,如果还有像你这样急需具保的同学,你可介绍他们径来找我。’寥寥数语,道出了李先生对青年学生关切之情。”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中心,文学院实居主导地位。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主办《新青年》。在北大与陈独秀相识,成为罗章龙“五四”运动中,参与火烧赵家楼的催化剂。

 

陈独秀认为,革命者不在监狱就在图书馆,此说影响了罗章龙,“五四”前夕他参与成立了一个秘密行动小组。

 

1919年,巴黎和会结果传到国内,学生群情激愤。秘密行动小组成员商议,由罗章龙等为负责人,先去打探曹汝霖、章宗祥等人住宅,查明行动路线。

 

5月4日,游行开始。除了小组成员,谁都不知道要去攻打曹汝霖居住的赵家楼。罗章龙等四五个人领头到了赵家楼所在胡同,发现有军警守卫,曹宅铁门紧闭。罗章龙和其他同学搭成人梯,打开曹宅临街窗户,跳进房内,打开宅门,放进潮水般的学生。军警没接到命令不敢开枪。学生们满屋子找曹汝霖,却发现了章宗祥,大家一拥而上痛打章宗祥,并放火烧了赵家楼。

 

罗章龙回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革命的演习,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从而认识到群众运动对改造社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组织领导一系列工人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学生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做些宣传、翻译工作。罗章龙等人还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研究会办公的地方,他们取名叫“亢慕义斋”(即共产主义小室)。“亢慕义斋的会址是北大西斋,原是我祖父的宿舍。”罗章龙的孙子罗滨说。

 

他们经常探讨一些有关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其中很自然地涉及要建立一个更为严密的政治组织。罗章龙记得李大钊常说:“我们应该组织起来,要吸收更多的人参加,只有这样才能做一番事业。”

 

真正组织起这个小组,是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北京,在李大钊办公室召集了几次座谈会之后。1920年秋,维经斯基准备离京去上海。“我们在北大图书馆召开了一个会,这个会可说是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大会。”

 

为加强工运,党的“一大”后不久,就建立了劳动组合书记部,即中华全国总工会,罗章龙任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也叫北方分部)主任。

 

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北方的工运工作重点便放在铁路和矿山上。1921年11月17日,首先在陇海铁路掀起了反对外国总管若里的斗争,举行了一次罢工。此后,书记部便开始策划北方各大铁路纵横延伸的大罢工。

 

第一次京汉路大罢工发生在1922年8月,罗章龙选择在离北京最近的京汉铁路第一站长辛店正式成立工人补习学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人运动。

 

这次罢工的胜利,引起了粤汉、正太、津浦、道清、京奉、京绥、胶济、沪宁各路,并远及关外中东铁路等工潮风起云涌,接连爆发了粤汉路罢工、京奉路山海关铁工厂、唐山制造厂罢工等近十次大罢工,使北方工人运动进入了首次高潮。

 

【简介】

罗章龙(1896年~1995年),原名罗璈阶,湖南浏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参与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北京早期党组织成员。

 

【声音】

这次运动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革命的演习,也是很好地锻炼。对革命思想与实践都有所提高。

——《回忆“五四”运动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79年4月)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贾悦 张磊 校对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北大红楼特刊|人物·旧物·建筑

相关推荐
这12部作品,带你了解史景迁 | 逝者纪念
文化
北大红楼首次对公众开放,六七月份50万人参观北京革命活动旧址
北京
北大红楼·人物 |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
北京
北大红楼·旧物 | 播撒红色种子,在北大红楼组建秘密小组
北京
北大红楼·建筑︱北大红楼旧址复原的“奥秘”
北京
寻迹⑦│“北漂”毛泽东,如何一步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建党百年
百年党史 光辉一页
时事
在北大红楼,一个民族开始了伟大觉醒 |庆祝建党百年系列社论
观点
让首都的红色资源“活”起来
建党百年
寻迹⑥│一支笔抵十万军 邵飘萍如何在京做独家报道?
时事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