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活态”长城 重现千年烟火气
新京报 记者 展圣洁 王子诚 陶冉 浦峰 编辑 张树婧
2023-03-27 23:20
未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里还将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长城骑行、长城设计周,支持国际长城马拉松等户外活动,举办国际长城徒步大赛等,将有更丰富的长城游览形式供游客选择。

2023年1月1日,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300名市民代表登上八达岭长城,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活动现场,群众们早早集结在八达岭长城西门登城口,戴着统一的红色围脖、帽子和手套,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体力准备登临长城的挑战。

 

“来长城登高不仅可以锻炼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也寄托了我们对新一年美好的祈盼,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希望一年更比一年高,一年更比一年强。”市民于女士表示。

 

在市民的欢声笑语之中,古老的长城变得更有活力。在北京崇山峻岭间绵延520.77公里的长城,跨越千年时光蜿蜒而来,在循序渐进的保护中,重现磅礴沧桑之美。同时,它也在敞开怀抱,走近人们的生活。

 

2023年3月24日,居庸关长城与山花烂漫同框。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长城脚下文旅亮点纷呈

 

今年春节,随着“京郊游”的回暖,长城脚下迎来了大批游客,热闹非凡。

 

“八达岭以长城而闻名,如今也成为雪圈的高频词。”一名滑雪爱好者说,过年来滑雪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些年明显感受到可选择的雪场逐渐增多,配套服务日益完善。

 

夜晚,八达岭长城灯光亮起,“夜长城”与冰场、雪场遥相呼应,点缀万家灯火。这也是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开放。

 

与此同时,岔道古城上演着如梦似幻的新年灯会。今年的岔道古城将新春民俗、时代印记、长城文化、非遗文化等完美融合,让人们一边穿梭于古香古色的建筑中,一边赏最传统的兔年花灯。

 

穿过斑斓的灯光通道,城内的灯笼墙、炮响福至、恭贺新春、瑞狮献福、百福通道、祥龙柱、走马灯、秦始皇东巡、兔年互动灯、金龙送福等花灯造型展示让人流连忘返。

 

现存北京长城主要包括北齐和明两个历史时期的遗存,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不仅拥有中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还有“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万里长城独秀”慕田峪长城等。“北京的长城紧靠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人们方便到达,生活在周边的人也很多。不管从知名度,还是向公众展示方面来看,北京都有自己的特点。”北京建筑大学教授汤羽扬表示。

 

2022年8月24日,八达岭长城 蓝天白云下的八达岭长城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近年来,北京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让长城离人们再近一些。去年11月,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南山环线三期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条路不仅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公路网,还将串联多个景点,打造一条适合自驾、骑行的魅力公路。

 

“道路前期精心设计论证,丰富服务功能,让未来市民出行舒适安心。”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特别是在融合旅游公路功能方面,公路借鉴密云水库南线“最美公路”经验,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2米宽硬路肩,创造良好的骑行条件;在地势平缓、景色适宜的位置增设8处停车港湾,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水平,优化出行体验。

 

兔年来临之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10条“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文化探访线路,涉及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六区,探访内容涵盖城墙敌楼、军堡军寨、抗战遗址等丰富多彩的长城文化资源,沿途更有乡村民宿、登山步道、非遗体验、网红打卡地等,展现了长城沿线丰厚的文旅资源。

 

给长城“治病”

 

视线定格在怀柔区西北八道河乡境内的箭扣长城上,这里有著名的“牛犄角边”“鹰飞倒仰”“北京结”“天梯”。

 

“长城的空间非常狭小,防御武器以短柄的武器和火器为主,不太可能使用大刀、长矛等长柄武器。”2022年8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站在箭扣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现场,指着桌子上摆放的出土文物,兴冲冲地说。

 

此次考古还首次在敌台顶部的铺房内发现明代火炕和灶台这类生活设施遗迹,不仅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吻合,而且复原了明代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还原了长城的“烟火气”。

 

“施工前先考古”,成为该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显著亮点。“长城作为古遗址而存在,很多部分都深埋在地下,很难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通过考古发掘,可以把长城整体揭露出来,为后期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尚珩说,“就像我们去医院看病,需要先进行体检,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这段未向公众开放的长城,因地势险峻、风景优美,被很多长城爱好者奉为心中最美长城。然而,长期的自然风化侵蚀,加上人为破坏,使得箭扣长城健康状况堪忧,很多点段墙体、城砖松动,濒临垮塌。

 

2019年4月21日,箭扣长城,工人在用旧城砖铺设地面。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16年以来,北京在箭扣长城连续开展了四期修缮项目。“选择箭扣,是因为这段长城病害种类比较集中,涉及点段、敌楼、砖石等多方面,是最难修的地方,可以作为砖石长城修缮的样本。”北京市文物局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原汁原味、保持长城的沧桑之美”是箭扣长城修缮遵循的理念。“以前是按照工程标准把每一段修好,现在要想着怎么恢复风貌,得多琢磨琢磨。”箭扣长城修缮工程技术的总负责人程永茂说。

 

他介绍,修缮过程中,基本遵循“能使用老砖就不添新砖”的原则,有的墙体倒塌,老料散落山间,工人们将石料搬上山,重新加以利用。“补的新砖,尽可能放在背面,修完了看上去像没修一样。每一块城砖坚持用手工修整,使用桐油掺和白灰勾缝。城墙修好后,还得用阴坡的老土掺上水,一遍遍涂抹,以此达到城墙残败破旧的样子。”

 

这种“最小干预、原状保护”的理念,在长期争论中曾处于下风,如今逐渐成为主流,体现了长城属性从“古建筑”到“古遗址”的转变。

 

“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理念完全不同,不能把一个古遗址恢复成原来的建筑形制。比如,圆明园是建筑,但它属于古遗址,在保护的时候就要坚持‘最小干预’,不能再把它修成之前最辉煌、最亮丽的样子。”尚珩表示。

 

开展近百项长城保护工程

 

箭扣长城的修缮只是近年来北京长城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北京市平均每年投资近千万元,开展了近百项长城保护工程,如密云鹿皮关、古北口、延庆岔道城、九眼楼、平谷将军关、怀柔黄花城等。

 

为进一步摸清长城家底和保存情况,2006年至201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长城沿线各地开展了最为全面、系统的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延庆区文物管理所副所长于海宽介绍,“北京是全国最早开始长城调查的地方,而延庆则是北京最早进行长城调查工作的地区。”

 

2007年开始,于海宽带领延庆长城踏查小组的二组队员开展了两年的长城野外调查。一行人跋山涉水,徒步走遍了延庆境内长达179.2公里的明长城,穿越境内形制多样、地形复杂的南山路边垣、东路边垣、多处隘口和烽火台,拍摄长城视频资料近20小时,为延庆长城踏查工作的圆满完成并取得“全国文物先进县”称号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我们第一次摸清了区域内长城的分布情况,包括以前不知道的一些点段、挡马墙、砖窑等,第一次摸清了长城附属城堡的具体分布,梳理了很多跟延庆长城相关的史集典籍,形成了延庆区长城概貌的综述,为后续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于海宽说。

 

长城资源调查情况显示,北京长城保存程度好、较好和一般的各类型遗存约占总量的33%,保存程度较差和差的各类型遗存约占总量的41%,已消失的遗存约占总量的25%,未经调查的遗存不足1%。“其中,北齐长城整体以遗址状态保存,明长城整体保存相对较好,保存状态仍不容乐观。”北京市文物局遗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出台,长城文化带成为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并称的三条文化带之一,成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构成的重要内容。

 

2019年,《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公布,针对北京长城的保护修缮力度进一步加大。该规划提出,到2035年,通过抢险、日常维护等手段,北京市将实现长城本体和载体全线无险情。为达到这一目标,北京市从2019年开始,每年固定推进10个长城抢险加固项目。

 

“不同于以往实施的抢险修缮工程,抢险加固工程对北京市长城濒危点(段)以抢险为主,加强勘察,明确是否存在结构稳定性、冻融、排水等险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排险、抢险工作,是全面推进长城保护工作的一大创举。”北京市文物局遗产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怀柔区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成为全国砖石长城修缮示范点段。以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挂牌成立为契机,北京把工作重心由长城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

 

“相较于以往的修缮项目,研究性修缮将重点加强施工前的科学研究,通过科技手段、加入考古力量,收集更多科学数据,利用数字化推演病害。”怀柔区文管所所长张彤说。

 

修缮现场,古建、材料、植物学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一同走入长城,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建议,尚珩感觉到,这也体现出社会对长城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这种工作模式、理念的确立非常重要,新的工作范式成功之后,北京其他区县可以借鉴,全国其他有长城的14个省份也可以借鉴。”

 

张彤介绍,目前,长城数字化展示项目(怀柔箭扣段)主体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可以进行全程数字化记录,考察风吹、雨淋、地震、动物等自然因素对长城的扰动,实现了基础信息可视化、病害及安防监测自动化等业务功能。

 

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保护网络

 

如果说抢险修缮是保护长城的一道屏障,那么长城保护员则是进一步将保护关口前移。

 

北京长城呈线状分布,空间广阔,烽火台、城堡、窑址等遗存丰富,很多城堡处在村民生产生活地带,甚至部分坍塌长城城墙就在村民的房屋边。在长城预防性保护中,沿线村落及其村民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陈青春是昌平区流村镇的一名长城专职保护员,每周5天,他都要带着望远镜、食品和水,从长峪城高楼出发巡查到一楼,一天要走六七个小时,基本两个月穿坏一双鞋,衣服也会被树枝剐破。

 

“我的家就在长城脚下,一推开门就能看到蜿蜒起伏的长城,我从小就喜欢长城,所以有责任保护好长城。”他坦言,最难的是劝说一些不文明的游客,特别是每逢节假日,游客众多。“慢慢地,我也在工作之中摸索出一些方法,多用说理讲法的方式,让游客从内心深处尊重文物古迹。”

 

像陈青春这样的保护员,截至2022年6月,北京有488人。张彤介绍,目前怀柔全区131名长城保护员均为专职保护员。“我们还给保护员配备了统一的编号、巡查服装、执法记录仪等,定期进行长城保护、游客劝阻等知识的培训,逐步实现了长城保护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科技化’”。

 

“长城保护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坍塌险情,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巡检仪拍照上报,我们会派专家去现场,制定抢险方案。发现文物,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派人去处理。”她说。

 

因为拥有“最美野长城”,怀柔区成为北京6个长城区里管护压力最大的一个区。“自2016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后,区里高度重视,2018年专门下发了相关文件,明确了属地及相关部门的五方责任,2019年下发了《怀柔区长城专职保护员管理办法》,率先在北京地区建立起专职保护员队伍。”张彤表示。

 

私自攀爬野长城一直是长城沿线的难点和痛点,不仅会对长城本体安全造成损害,也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2022年11月,箭扣长城上就发生了这样令人震惊又气愤的一幕:5名驴友私自爬上箭扣长城正北楼,搭好了帐篷,准备在长城上过夜,最终被长城专职保护员劝阻下来。

 

“这些驴友是傍晚5点多趁长城保护员下山以后才上去的,当时我们的长城保护员还没有下班,就去劝阻他们,这几个人假意说‘自己不上去’,后来真的上去了,我们的保护员就上山愣把人劝下来了,一路护送他们下山上了车,才回家。”张彤说。

 

针对这些问题,长城沿线的一些乡镇也在灵活安排长城保护员的上岗时间和方式,在节假日、高峰时段增加人手,加强早八晚五时间段之外的管护力度,避免出现监管空档期。

 

在3月10日召开的市政协情况通报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已建立三级长城遗产保护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长城重点点段全天巡查、一般点段定期巡查、出险点段快速处置、未开放长城科学管控的全覆盖、无盲区的长城保护网络”。

 

漫步长城史卷,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

 

保护和利用是长城文化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嘉峪关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八达岭长城国礼、长城科技体验项目、“数字文创”、原创文艺精品……2月17日,第三届“好汉杯”八达岭长城文创大赛举办,200多项作品中脱颖而出的20个优秀长城项目现场打擂,为长城文化带的建设贡献智慧。

 

该文创大赛是北京长城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8月,“双奥之城·长城之约”长城文化节在古北水镇开幕。现场,观众可以看到远处亮灯后的司马台长城的轮廓,无人机在夜空中摆出长城元素的造型,场面十分壮观。

 

作为北京的一项特色活动,长城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它不仅仅是一场舞台节目,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在一个时间段之内多区共同参与的活动集合,包括学术交流、舞台表演、服装秀场、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最美长城守护人揭晓等内容。”汤羽扬说。

 

2023年3月24日,落日下的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2021年12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公布,其中明确了北京长城文化系列节庆活动、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箭扣长城修缮项目等3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及“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等7项市级项目。

 

规划公布一年来,头号工程有序推进。“目前,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已完成国际招标。大致计划是将既有的中国长城博物馆以及周边几处建筑,如已经闲置的金源隆酒店建筑,进行整合利用,形成一处新的中国长城博物馆。”汤羽扬介绍,“此外,箭扣长城修缮保护项目已经进行了四期,去年还挂牌了‘长城修复实践基地’。”

 

《规划》明确了北京长城“一线、五区、多点”的总体布局,提出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以“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为形象定位,以“漫步长城史卷的历史文化景观示范区”和“文化、生态、生活共融发展的典范区”为建设保护目标。

 

国家文化公园不等同于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是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地,而国家文化公园的要点在于国家的属性、文化的内涵、区域性空间和公园的形式。“国家文化公园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开放空间,它强调的是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文化传播力。”汤羽扬说。

 

按照《规划》,到2035年,这座没有围墙的公园将全面建成,届时,长城管理开放的长度有望达到北京长城总长度的10%左右。

 

“未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里还将举办一系列品牌活动,比如长城骑行、长城设计周,支持国际长城马拉松等户外活动,举办国际长城徒步大赛等,将有更丰富的长城游览形式供游客选择。”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表示。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展圣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子诚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陶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丨三大文化带 文化建设新样板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系列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特别报道

相关推荐
不挑车型的休闲自驾线!1300公里,解锁巴蜀最宝藏的风光!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2024展演季闭幕大戏《李白》,走近诗仙的人生
娱乐
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大文旅热点正式发布
北京
不只“震撼”!全国媒体老总眼中的雄安,是这样→
新京号
热门评论
186****6630
7天前
长城脚下风景秀丽
当时的
7天前
期待未来组织更多的长城系列活动~~
孤独感
7天前
长城保护员每天爬上爬下几个小时不说还得苦口婆心地劝阻爬野长城的人,真是太辛苦了。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