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顺义区四纬路上,有个一看就很“德国”的巨大园区,红、黑、黄为主题色的园区标志,到林林总总的德资企业品牌,乃至食堂里大量出现的烤猪肘、德国香肠、汉堡等菜品,无一不在诉说,这里和7000多公里外的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就是北京中德产业园,当然,北京作为东道主,这里的中国特色同样鲜明,员工钟爱的徽章上有中国国旗和德国国旗,最受欢迎的名菜中,有一种比萨叫“北京烤鸭比萨”。
今年是中德建交五十周年,也是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成立一周年,而北京中德产业园正是示范区的主体,目前集聚了大量德企,其中不乏“隐形冠军企业”。各种各样不显山露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北京顺义集聚,员工们总在忙忙碌碌,忙着工作,忙着生活。
“隐形冠军企业”集聚,“小巨人”培养“大国工匠”
所谓“隐形冠军企业”,是指在某个细分行业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占据领先地位,产品和服务难以被模仿和超越,但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企业。相比中德产业园里AI医疗、数控机床、精密微雕、循环经济B2B等隐形冠军企业,德国莱茵科斯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军做的工作跟“教育”“职业培训”有关,按理说更容易理解,但他一说起“智能制造车间”,显然又“小众”起来。记者在中德产业园的莱茵科斯特工业自动化技术研发中心看到,企业自主研发的教学产线,能够达到工业级设计标准和生产强度,可以在教学环境中模拟智能制造生产环节。另外,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交互系统,又让师生把课堂开在了千里之外的智能制造车间。
2021年底,唐军带领运营核心团队入驻中德产业园,在中德大厦七层设立中国运营总部,自此,这个来自德国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正式在北京安家落户,也是国家级第四批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北京中德产业园内的中德大厦。 受访者供图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专业培训。唐军表示,在本土化推广中发现,“产业学院+基地平台+产业园区”的产教融合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如今,德国双元制认可度逐年提高,正到了爆发期阶段。”
自成立以来,中德产业园正逐渐成为中德“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截至今年7月底,入驻园区内像莱茵科斯特这样的“隐形冠军企业”已经达到25家。
通过企业研发的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有望让更多“大国工匠”从这个“小巨人”企业出发,走向未来岗位。唐军介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今年开学季,莱茵科斯特在山东新开设的“中德直通车”中职学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学校联合德国耶拿大学,在中国开展首个中职“3+1+3”贯通德国本科办学试点,实现了中德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本-硕”各层次的贯通培养,为中国职业教育学生打通了上升通道。
随着莱茵科斯特在北京的落地,这一年来,许多在京科研院所投来了橄榄枝,莱茵科斯特正在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规划建设本科、硕士和博士实习实训和科研基地,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互学语言,德国员工适应了“计划赶不上变化”
中德之间的交往,人才走出去,同时也在引进来。唐军的胸前常戴着一枚徽章,徽章上中国国旗和德国国旗交相辉映,“这枚徽章代表着我们企业对中德友谊不断巩固和中德经济持续发展的美好期望。”
在唐军的团队里,常驻北京的有5名德籍人才,主要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近期,公司也为几位德国同事办理了长期的中国工作签证。目前,莱茵科斯特在中国和德国共有30多位德籍员工,受国际疫情影响,更多使用远程协作的模式开展办公。
莱茵科斯特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中心的机电一体化智能实训系统。 受访者供图
唐军表示,在疫情之前,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教师和专家赴德培训。“最初德籍人才引入中国时,中德员工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确实经过了挺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唐军说,德国同事有很强的计划性,他们喜欢按部就班,最初来到中国的时候,常常很难适应中国同事计划不如变化快的风格。现在,德国员工越来越理解和适应中国“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工作节奏,而中国同事也在不断改善工作计划性,尽可能尊重德国同事的工作习惯。
中德员工都在为对方努力,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以减少沟通障碍,双方以在交流中使用对方语言为乐趣。唐军介绍,为吸引更多德籍人才,企业帮助德国专家申报中国政府的各类荣誉称号和补贴政策,尽可能为德籍员工安排相对舒适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同时,为德国同事的项目配置翻译和其他核心支撑团队,帮助他们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很快入乡随俗,北京烤鸭比萨受欢迎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除了工作,唐军也留意到德国同事的饮食起居。“德籍同事非常喜欢中国美食,公司在用餐方面甚至不用做太多特殊安排。”唐军说,相比德餐来说,中国的美食比较丰富多样,他们喜欢中国的美食,喜欢中国的气氛和环境,“很多德籍员工到达中国后,很快就融入我们这个大集体。”
园区内有很多餐厅,其中不少跟德国口味相关。在中德大厦地下商业广场,记者在一家主打新派德餐的餐厅看到,除了德国人钟爱的烤猪肘、香肠、汉堡等菜品,餐厅还融入了北京美食文化,推出了特色菜北京烤鸭比萨。“这款北京烤鸭比萨,采用德国人青睐有加的薄饼,搭配上地道的北京烤鸭,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德国同事的关注。”餐厅负责人介绍,平时工作日,德国工作人员更喜欢汉堡、香肠等食物,餐厅里香煎肉面包、纽伦堡香肠等点餐概率比较多。
德国餐厅只是其中之一,记者了解到,中德产业园的国际化生产配套设施齐全、功能齐备,建设有国际人才社区、“双元制”教育基地等,周边有国际学校、中央别墅区、祥云小镇、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德式小镇等生活娱乐配套。
唐军所在企业的发展,是众多园区集聚企业发展的缩影,其中当然也离不开政策支持。北京中德产业园是首都“两区”建设重要承载地和对外开放合作的创新高地,除“两区”政策全覆盖外,目前还享受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等叠加政策;产业园围绕投资贸易开放、国际人才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七大领域,形成了25项普惠性及个性化政策清单。
今年7月底的北京中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就是在北京中德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举办。在论坛现场,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葛兴福就指出,如今数字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在数字产业有很大优势,德国在制造等领域具有优势,就两国的优势领域进行对比,没有竞争,都是互补,可以说是“黄金搭档”,两国应在各自的优质领域进行合作。中德产业园是非常好的平台,在两国进行更多的对话、合作、知识共享中发挥桥梁作用。
随着中德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发展,采访中,唐军对园区中企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唐军表示,公司正广泛与德国各类产学研机构深度合作,并准备在德国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和大学,帮助中国职业教育打通赴德学历留学和技术留学双通道,“期待通过这次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的契机,进一步巩固中德政治互信,不断深化中德经济技术以及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通讯员 刘飞
编辑 张磊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