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大凉山彝族女教师沙马五作:成都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不缺我一个
新京报 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2020-09-10 09:56
努力成为更好的老师,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他们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的沙马五作,陪着孩子们去食堂一起吃饭,一荤一素一汤的饭菜标准,让绝大数都是留守在家的学生们吃得挺满足。回村当老师的第二年,沙马五作还是喜欢陪学生们一起经历所有的日常。9月初的大凉山是金色的,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忙碌的。第一堂课,沙马五作没有着急讲知识点,而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聊了聊假期的生活,学生假期间多是帮家里采青椒、收烤烟,干了许多农活。不过,也有个别学生的假期是在打游戏中度过的,这让沙马五作挺担心。

 

作为一个普通的彝族女孩,沙马五作从小受乡村代课老师父亲的影响,立下了当老师的梦想,她是村里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毕业时,沙马五作选择从繁华的成都回到大凉山当一名乡村老师,“成都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不缺我一个,大凉山的孩子们需要我去‘拯救’。”

 

沙马五作,彝族人,1994年出生,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申普乡里觉村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现任普格中学地理老师。受访者供图


父亲在教师岗位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天

 

2019年9月,25岁的沙马五作回到了大凉山,进入普格中学,当上了一名乡村老师。

 

小时候,父亲经常看报纸和书籍,时不时会给她讲一些天文地理知识,沙马五作因此喜欢上了地理,“可以说从小埋下了这样一颗种子。”因为喜欢地理,沙马五作从中学开始,地理成绩就格外好,大学也顺其自然地选择了地理专业。让沙马五作觉得幸运的是,工作后居然能真正学有所用,成为一名中学地理老师,“当时学校正好缺地理老师”。

 

开学前七天,新入学的同学需要经过一轮军训。军训课程由教官负责,沙马五作主要关照学生们的饮食起居。她担任的是初一六班的班主任,不出意外的话,这个班主任的身份只是暂时的。由于对口支援的支教团队尚未到达,沙马五作临时顶替支教老师担任班主任。沙马五作说,自己其实很想做一名班主任,能和学生们一起经历所有的成长,不过,由于自己带班初二的地理课程,学生们即将面临结业考试,不能因为带班把结业考试耽误了。

 

和班上的孩子们一样,沙马五作的家就在大凉山。从沙马五作所在的山村里到县城,要走5个多小时的山路,在那个闭塞的山村,父亲是村里唯一的代课老师。

 

在村里人看来,沙马五作的父亲是比较“另类”的人,他常看报纸和书籍、爱讲童话故事、喜欢听民间寓言。而在沙马五作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乡村教师,当多数人还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时,他已经越过了大山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父亲一人身兼多职,教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多门课程,在待遇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在教学岗位上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天。

 

从前,年少的沙马五作对父亲的工作有点不理解,“拿着一个月50块钱的工资,坚持教书20多年,但教出来的学生真能走出大山的却少之又少。”

 

坚持在山里教书的父亲。受访者供图


直到很多年后,沙马五作才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在那样一个偏远山村里,朗朗读书声给整个村庄注入希望的力量。”沙马五作说,“教育是改变现状最好的一条路,我最终渴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乡村教师,鼓励和支持更多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希望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沙马五作还有三个弟弟妹妹,虽然家庭负担很重,母亲还是很支持她。考大学时,沙马五作选择了师范专业,毕业后进入普格中学做老师,同年,还加入了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看得出,沙马五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她说自己通过乡村师范生计划的学习机会,解答了工作中面临的许多疑惑,“教育是值得我用一生去奋斗的事,能影响一个学生,让他走出去,这是特别有意义的事。”

 

村里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

 

申普乡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东南部,距离县城约90多公里,下辖的里觉村是沙马五作的老家。里觉村不大,大约有100多户人家,由于交通闭塞,许多村民对教育的认知度不高,村里很多学生在上学的途中辍学,还有很多女生缺少读书的机会。

 

2015年,沙马五作被四川师范大学录取,成为村里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大学生。

 

沙马五作毕业照,她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受访者供图


当时的师资力量缺乏,上学条件艰苦,上中学的时候,沙马五作的父亲总是骑着马送她到车站,然后她还需要坐班车到镇上,再乘坐班车到县城里。“从村里到县城的中学上学,要五个多小时的路程,而且都是山路,不好走,但父亲就是坚信我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遗憾的是,父亲终究没能等到沙马五作考上大学的那一天。2011年6月1日,父亲因病去世,可直到5月31日,她的父亲还坚持到学校去给孩子们上课。

 

2017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里觉村村民大都搬到了离县城较近的移民安置点,沙马五作一家人也搬进了新房子。现在,沙马五作的弟弟和妹妹也进入中学读书,学习条件也提高了很多。

 

回到大凉山的初心不变

 

“成都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不缺我一个,大凉山的孩子们需要我去‘拯救’。”作为村里唯一从大山走出来的本科大学生,经过成都的四年学习,沙马五作回大凉山当乡村老师的初心没有改变。所谓“拯救”,是句玩笑话,但也是童年的梦。沙马五作年少时总有一个“英雄梦”,要改变那些大山里的人生,担负起“拯救”使命的“英雄”。少年的她总相信,那“英雄”就是老师,是父亲为之奋斗多年的职业。

 

“说大城市里没有诱惑那是不可能的。”毕业时,沙马五作给成都一个不错的教师岗位递了简历,给出的工资待遇都比乡村教师好太多,但面试前她还是想到了大凉山,觉得那里的孩子会比成都的学生更需要自己。于是,沙马五作回到大凉山,来到了当师范生时曾经支教的普格中学,只是换了不同的校区。

 

大凉山学校里的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初任教师,沙马五作就教了九个班级的地理课程,初一6个班,初二3个班。今年5月学校正式开学后,为了赶上进度,沙马五作最多的时候一周要上27节课,每天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备课,经常要忙到晚上11点,“就是觉得很充实。”

 

“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他们”

 

作为新一代90后的乡村老师,沙马五作的教学很有年轻人的特点,她喜欢在课件中使用有意思的动图,更加具体地表达地理知识点。由于班上的学生有80%都是留守儿童,每个学期的开始和结束时,沙马五作还会写一封信,直白地告诉学生“老师爱你们”,因为“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给予关爱”。

 

此前在支教时,有位留守女孩曾经给沙马五作写过一封信。信中的小女孩说,父亲不在了,母亲在外打工,自己从小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等自己长大了也要像沙老师一样做一名地理老师。正是这封信,让沙马五作坚信文字是有力量的,并在工作后决心坚持用回信的方式鼓励学生。她此前还联系到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生,请他们给学生们写明信片,以此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看世界。这个新学期,又有不少爱心人士联系了沙马五作,表示愿意为学生们做点事,沙马五作还想通过这种写明信片的方式,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开阔眼界,在大山外交到一些温暖的大朋友。

 

大凉山的孩子收到外界寄来的明信片。受访者供图


采访中,沙马五作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的自己有热情,有热爱,但也因为经验不足,在教学技能方面迫切需要继续成长,如今的愿望,就是希望成为一名让学生真心爱上课的优秀老师,来年有机会的话还想做一名班主任正式带班,陪学生一起成长,“自己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老师,也要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他们。”

 

【同题问答】

 

新京报:目前,你最希望发生的改变是什么?

 

沙马五作:希望未来自己有机会能去更多的地方走一走,带着学生的眼睛去看外面的世界,回来给学生们分享,希望给孩们带一些纪念品和明信片,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工作,我日常也注意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部分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学习却努力刻苦。虽然这些孩子没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我想告诉他们重要的是如何走下去。希望自己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建立人生的目标,好好把这条路走下去,对自己有要求,对未来有希望。

 

教育对于整个国家来说,特别重要,希望国家能更加重视教育,尤其是大凉山这样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希望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吸引更优秀的老师来到偏远山村教学,在这里生根发芽,从而帮助更多的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目前,学校教室的硬件设备得到极大提高,但是住宿条件还有待提高。就普格中学来看,学校初一初二学生的住宿条件较差,今年新进初一的学生和后来的老师没有宿舍,原来初二的学生住在学校对面原文倡小学的教室,一个班的男生或女生集中住在一个教室里,有的学生家离得远,周末还在外边租房子住,希望学校的住宿条件能有所改善。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耿子叶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专题

燃灯者——2020年教师节特别报道

烛光坚守 点亮乡村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