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为人民设计、为祖国创新,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工大
新京报 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2025-10-16 12:23
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报告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举行。

将传统行业紧密和民生工程相结合,甘坐“冷板凳”为中国研发最新技术,顶住最困难的时刻创造奇迹……10月15日下午,在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报告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举行,来自智能建造、新材料以及装备制造三个领域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用自身的奋斗故事、思考感悟,激励学生们勇敢前行。

智能建造要“为人民而设计”,总建筑师率先开讲

当日,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带来主题为《为人民而设计》的宣讲。薛峰回忆了自己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参军入伍以及进入建筑行业的经历,1988年工作后,他便给自己定下了要成为顶尖建筑师的目标,在完成一项项规模大、技术难的工程背后,是无数个为了攻坚克难而努力奋斗的通宵。展望未来,建筑师该怎么找新方向?薛峰认为,换个角度看,这是行业在“升级”,未来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盖新房”转向“解难题”,从“追数量”转向“提质量”,从“单一设计”转向“系统服务”。

宣讲中,他提到三个值得深耕的新赛道: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让老房子“活”起来;在“双碳”目标下,把绿色技术变成“设计刚需”,让建筑从“耗能者”变成“产能者”;读懂居民需求,把社区空间变成“社交媒介”。“同学们,行业环境变了,但‘为人民而设计’的初心没变。从盖新房到改老房,从画图纸到做系统,从追求数量到提升质量。”


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同时,薛峰表示,这些新赛道,可能更难、更累,但更有意义。他现场送给大家一句话:行业的“冬天”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破冰”的勇气。“传统赛道拥挤时,不妨往前多走一步——去存量里找机会,向绿色里要答案,在社区里种温暖”。

“1988年大学毕业报名参军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希望能够让大家懂得什么是方向,什么叫坚持?在军队的十年,我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我刚才说了一句话‘好男儿,来当兵’。”接受采访时,薛峰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现实生活中诱惑很多,可能在某个阶段会迷失,也许对钟爱的事业失去了激情,越是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持下去,“向阳而生的激情会保障你走到最后,那时你才有回眸一笑。”

因为工作关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大栅栏街道责任规划师熊文和薛峰熟识。他表示,在西城的核心区担任街道责任规划师时,向薛峰学到了很多经济惠民的设计细节,比如加装可平层入户的电梯、设计雨搭子时要考虑避免雨水噪音扰民等。“此次主讲题目‘为人民而设计’和我们一线教学特别吻合,我们也在带动同学加入服务城市建设的科研中,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培养更多为人民设计的设计师和规划师。”

“薛峰总建筑师分享了一些实际案例,让我感受到时代赋予建筑设计行业的新使命,即从大规模空间的宏观叙事变成了如今为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设计。”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匙梓恒表示,听完薛峰分享故宫武英殿陶瓷馆改造、民族文化宫更新这些项目,深刻感受到建筑设计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又要践行绿色理念,这让他明白未来要做“为人民、为文化、为环境”的设计实践者。


学生们认真听讲。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科技人才讲述实验室攻关,激励学生敢于在“卡脖子”处发力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以及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亮分别带来主题为《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钢铁脊梁》和《超低温蚀刻温控里的中国力量》的宣讲。

“当谈论中国式现代化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是飞驰的高铁,是巍峨的跨海大桥,是翱翔的战机,是每个人手机里那块方寸间的芯片。但这一切的根基,都离不开一种最基础、最硬核的材料——钢铁。”青格勒吉日格乐在2005年硕士毕业后到首钢工作。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随着钢铁工业逐渐发展强大,中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钢铁大国。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泡在实验室里看文献,在实验室内开发新技术,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寒夜里调整设备……她现场分享了自己和钢铁的故事。青格勒吉日格乐告诉在座学生们,从“缺铁少钢”到“世界第一”,这条路筚路蓝缕地走了70多年。这背后,是几代人用汗水、智慧甚至生命接续铸就的钢铁精神,她表示自己是第三代钢铁人中的一员:给大高炉“改食谱”——把“黑”炼成“绿”,从“吨钢汗水”到“吨钢算力”,第三代钢铁人把绿色写进了KPI,用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钢铁脊梁,不仅是硬度,更是“含绿量”。

回望来路,青格勒吉日格乐认为,最珍贵的不是最终的成功,而是在无数次“此路不通”后依然选择“再试一次”的坚持,这也是她理解并践行的钢铁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百炼成钢”“愚公移山”的精神延续。她寄语同学们,无论选择哪一条赛道,要把钢铁精神装进行囊——敢于把青春淬火成钢,再焊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周亮则带来了中国半导体人的故事,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半导体的进击之路。遇到科研瓶颈时,他和团队人员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直到成功那一刻的欢呼声响彻整个实验室。周亮表示,科技强国的道路正是由一个个微观突破铺就的。“当你们将来走进实验室时,请记住:最伟大的创新往往源于最执着的观察,最艰难的突破常常来自最基础的发现。这就是科研工作的魅力,这就是实业报国的真谛。”

周亮把研发过程中悟出的四个人生哲理分享给同学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创新需要坐得住冷板凳;团队协作的力量远超个人;实业报国不是口号。“同学们,在超低温环境中诞生的芯片,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唯有用匠心坚守,以创新突破,靠实干积累,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周亮说道。


北京京仪自动化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亮。 北京工业大学供图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机械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唐爱杰被周亮讲述的技术攻关经历所震撼。“周亮总深耕超低温温控技术,带领团队攻克世界级难题,将关键技术做到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这份执着与成就令人敬佩。”唐爱杰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自己同样也体会到,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国家亟须与产业痛点之中。周亮的经历启示他,科研不应止步于论文与实验室,更要面向产业应用,敢于在“卡脖子”处发力。

“他展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将个人才智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的科学家担当。这激励我在自己的研究中,更要锚定方向、久久为功,力争在关键领域贡献一份坚实的力量。”唐爱杰说道。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

相关推荐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走进人民大学,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教育
建设智慧城市、研发创新药,一线科技人才在中戏讲述科研“破冰”
教育
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关村学院,分享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攻关故事
教育
北工大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四个新学院揭牌
教育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华电,讲述电力科技自主创新故事
教育
用科研经历激发高校青年学习动力,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交大
教育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传,讲述攻坚克难奋斗故事
教育
谈科研人的浪漫、传递爱国情怀,三位首都科技人才走进清华大学
教育
创新成果从何而来?科技人才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分享科创背后的故事
教育
尹力出席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要求大力弘扬实干奋斗精神,激发创新创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