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用科研经历激发高校青年学习动力,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交大
新京报 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2025-10-12 21:20
宣讲不仅是内容丰富的技术课,同时也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

在北京两次奥运赛事筹备中,“鸟巢”“冰丝带”等场馆建设背后土木工程师们付出了多少心血?道路工程师在科研中如何突破瓶颈?当代青年学子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10月11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学术报告厅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举行,来自智能建造和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的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带来在智能建造和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激发学生们跨学科学习的动力。

 

建筑专家、道路交通专家讲述攻坚克难的经历

 

参与此次宣讲的分别是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久林、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崔丽以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整车项目总监方侃,他们分别带来以《筑“巢”织“缎”:书写智能建造的中国答案》《铺就绿色发展的城市路网》以及《从梦想到远征:中国新能源汽车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宣讲。

 

10月11日,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交通大学分享攻坚克难的奋斗故事。 北京交通大学供图

 

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辉煌到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精彩赛事讲起,李久林讲述了赛场外铸就的中国奇迹。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早在35岁时,李久林便担任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总工程师,50岁时又担任了冬奥“冰丝带”(国家速滑馆)的总工程师,他现场分享了自己作为“双奥”总工的故事。他表示,每一代土木工程师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一心一意埋头干,为人类社会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

 

崔丽和李久林同为智能建造领域的一线科技人才,但和李久林不同,作为一名道路工程师,她关注的是脚下的路。“从闭塞的小道到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从普通的交通道路到现代的智慧公路,从依赖国外的材料与技术到如今我们自主研发——我和我的同行们,很荣幸能参与其中。”崔丽介绍了自己从入职初期至今二十多年的科研工作。

 

这期间,崔丽走过很多路,闷热的沥青实验室,热浪裹着刺鼻的气味,每件能拧出水的工服……在这条道路上,困难重重,但看到道路铺就成功的一瞬,她又激起了对工作的热情。

 

“在土木工程领域,有一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那就是大国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只有像大国工匠那样立足本职岗位,一点一滴奋斗,日积月累开拓,坚定信心实干,就一定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成为自己、家庭、集体、国家和民族的顶梁柱。”李久林告诉同学们,他们正站在行业的前沿,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青年人的智慧与创新,并建议大家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掌握BIM、编程等跨学科技能,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一线科技人才鼓励高校学子跨学科学习

 

方侃带来了“小米造车”中关于勇气、初心和梦想的故事。他通过一个个攻坚克难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小米汽车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缩影,放眼整个行业,从电池技术到智能驾驶,从整车制造到绿色能源生态,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想对大家说,不管是造车还是投身其他行业,只要敢于尝试、勇于坚持,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方侃说道。

 

“我希望同学们知道国家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他们去攻关、去解决,同时,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城市建设都需要他们通过努力工作开创新的局面。”接受采访时,从土木工程专业的角度,李久林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拥抱新一代、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智慧交通、智慧城轨、智慧铁路等的发展,需要学生们不仅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坚实的传统知识基础,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方侃也提到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必要性,“现在是一个多元的、技术相互融合的时代,建议学生们尽可能地去拓展知识领域,大胆地、放开地去学习。”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解会兵表示,此次宣讲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举措,也和北京交通大学一直推动的校企合作相契合。宣讲不仅是内容丰富的技术课,同时也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嘉宾们提到的勇于攻坚克难的胆魄,勇于实干的坚韧,以及对于行业的热爱,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坚定其学习信心,找明学习的方向以及明确脚下的发展路径。“我相信在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人才,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谢会兵说道。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连海鹏印象最深的是崔丽的实验经历,这让他对老师们常说的“科研要坐冷板凳”有了更具体直观的感受。过去的这个暑假,他也和小伙伴参与了专业相关的比赛,在团队合作中也遇到过瓶颈,甚至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听了专家的讲座,我了解到真正在一线研发的工程师们,面临的困难更加艰苦,实验要重复几百次,要坚持两年时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以后投身到科研工作中,要学真本领,要有耐心,能经得起困难的考验,才能真正为交通强国,为祖国科技事业,为新能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

相关推荐
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关村学院,分享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攻关故事
教育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宣讲团走进人民大学,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教育
研发抗癌药、打造智能汽车、探秘深空,科技人才走进北航谈创新
教育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华电,讲述电力科技自主创新故事
教育
“农业其实也很高大上”,一线科技人才讲述农业科技创新故事
教育
谈科研人的浪漫、传递爱国情怀,三位首都科技人才走进清华大学
教育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正式启动
教育
尹力出席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要求大力弘扬实干奋斗精神,激发创新创
新京号
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首都医科大学,讲述医学领域的科研故事
教育
做“难但正确的事”,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在北大分享科研经历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