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科技大学,讲述材料领域的科技攻坚故事
新京报 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2025-09-25 17:45
“坚持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特别困难。”

近年来,北京市涌现出一大批深耕产业实践的实干人才,走出校园后投身企业一线,在关键技术上攻坚克难,交出了亮眼的实干答卷。9月24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走进北京科技大学。来自新材料领域、智能建造领域的三位科研工作者,带着一线的奋斗故事和思考感悟回到校园,为青年学生成长赋能。

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攻坚

“当我们谈论中国式现代化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是飞驰的高铁,是巍峨的跨海大桥,是翱翔的战机,是每个人手机里那块方寸间的芯片。这一切的根基,都离不开一种最基础、最硬核的材料——钢铁。”当天,北科大校友、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青格勒吉日格乐率先开讲,分享了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钢铁强国续写新篇章的科研故事。

青格勒吉日格乐讲道,钢铁是污染物和碳排放高的行业。2016年,为了完成“降碳军令状”:把高炉里的高碳烧结矿,换成低碳球团矿,她带领团队开始打一场硬仗。在4年多的时间里经过500多次的实验和优化后,团队终于攻克了球团矿体积膨胀、碱度低、质量差等问题,生产出了优质的球团矿。这项技术也获得了2项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当我捧起奖杯的那一刻,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回望来路,最珍贵的不是最终的成功,而是在无数次‘此路不通’后依然选择‘再试一次’的坚持,这也是我理解并践行的钢铁精神。”青格勒吉日格乐向在场师生讲道,要把个人成长的坐标与国家事业的脉络同频共振,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

北科大校友、有研金属复合材料(北京)股份公司研发部主任聂俊辉则专注于微晶硅铝材料的国产化开发,见证了它从实验室样品,一步步变成支撑国家重大工程、给航空航天飞行器当“钢筋铁骨”的关键材料。


宣讲会现场,聂俊辉播放了一段飞机引擎事故视频。造成这起飞机坠毁事故的原因是一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发动机叶片用的金属材料,因为性能不达标发生了疲劳断裂。“每次看到这段视频,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也让我早早明白:材料从来不是冷冰冰的‘金属块’,它连着装备的安全,连着国家重大领域的发展底气。”

从校园的实验室到公司的研发间,聂俊辉用十年长跑突破了微晶硅铝材料微米级的难关。他告诉同学们,今天所讲述的只是国家尖端材料突破“卡脖子”困境的一个小故事。“在你们不知道的地方,还有无数科研人在默默坚守,一代代科研人用青春铺就了自主创新的路。”

来自北京市政路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崔丽则投身于智能建造领域。2003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环保型沥青路面研究”的项目。研究过程中困难重重,曾经连续10次试验都失败了,团队里的年轻工程师渐渐没了信心,问她:“崔工,我们是不是走错方向了?”这时候,崔丽想起老工程师说过:“路走不通时,就停下来看看脚下的石子。”

“就是这个闪念,我们重新分析数据,调整试验方案。记不清是第多少次试验,当数据显示,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强度、透水系数等各项指标都达到设计标准时,我们击掌拥抱,在满是沥青味的实验室里跳了起来。”2006年7月,金蝉南路试验路铺筑成功。当大雨来临时,普通路面已经积水成河,试验路段的雨水像被海绵吸收一样,瞬间就渗进了地下。崔丽勉励在场师生,如果选择科研,就别怕失败。

青年学子体悟实干坚持的力量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科技优势校,在冶金、材料、矿业工程等领域具有优势地位。当日的分享也与在场师生所学所研的专业领域联系紧密。

“我们也是做材料技术研究的,对宣讲人分享的这些复合材料比较熟悉,能体会到他们所讲述的技术难题以及材料的发展对于解决我们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葛一瑶表示,此次宣讲让他坚定未来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研究,深入企业一线,服务于产业发展,不要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同时,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持不懈的科研品质,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学生们去践行和学习。

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顾超的科研方向是洁净钢冶炼和低碳冶金,与青格勒吉日格乐的研究方向相近。“尤其对于我个人而言,看到了女性科技工作者在钢铁行业里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顾超表示,灯塔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姐的经历鼓舞我在未来的科技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将研究落地,同时作为一名老师,要为钢铁行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后备力量。”

北京科技大学研二学生陈佳莹表示,听过宣讲人的分享后,对于自己未来的研究更加充满信心。“我们平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经历许多失败。从前人的经验中,我明白了失败是科研道路上的常事,自己也收获到更多成长。”

“坚持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特别困难。”北京科技大学大一新生韩博则表示,今天的宣讲让他对“坚持”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日后要主动地了解、热爱自己的专业,坚持不懈。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穆祥桐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徐彦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

相关推荐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传,讲述攻坚克难奋斗故事
教育
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首都医科大学,讲述医学领域的科研故事
教育
三位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华电,讲述电力科技自主创新故事
教育
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关村学院,分享智慧城市等领域科技攻关故事
教育
用科研经历激发高校青年学习动力,首都一线科技人才走进北京交大
教育
用法治护航科技创新,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中国政法大学
教育
首都产业一线科技人才走进高校系列宣讲正式启动
教育
做“难但正确的事”,三位产业一线科技代表在北大分享科研经历
教育
科技人才走进北大讲“机遇与挑战”
新京号
创新成果从何而来?科技人才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分享科创背后的故事
教育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