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五位侨胞在京忆抗战:爱国情跨越山海,抗战路万里同心
新京报 记者 曹晶瑞 王子诚 编辑 张牵
2025-09-01 23:10

9月1日下午3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记者见面会,现场5位华侨华人代表介绍了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举行的纪念活动及其对抗战的贡献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9月1日下午3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二层新闻发布厅举办第二场记者见面会,华侨华人代表介绍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举行的纪念活动及其对抗战的贡献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3200多名华侨青年在滇缅公路上筑起“钢铁运输线”


抗日战争时期,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结成举国御敌的坚强力量,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海外侨胞舍生忘死、毁家纾难,通过踊跃捐资捐物助饷、积极回国参战、争取国际援助、参加侨居地反法西斯战争等方式,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来西亚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率先发言。1939年至1942年,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的3200多名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筑起一条“钢铁运输线”。杨博耀说,日寇入侵的时候,南洋华侨机工冒死穿越日军封锁,驰援战火纷飞的祖国。“这3200多名华侨中,有多名女性,她们女扮男装是‘当代的花木兰’,这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尤其是年轻人。”


今年4月,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和南侨机工纪念馆开建。据媒体报道,当天的动工仪式上,马来西亚各界人士齐聚纪念碑前,敬献花圈、鲜花并肃立默哀,共同缅怀南侨机工英灵。


杨博耀介绍,纪念公园以纪念碑为核心,在周边的环形纪念墙,镌刻着约3200名南侨机工姓名,以表缅怀之情;纪念馆则结合实物展品、图文史料和珍贵文物,展现南侨机工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历时4个月建设,今年8月,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和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杨博耀说,希望纪念公园和纪念馆的建成,能够激发马来西亚年轻一代华人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正确历史观。


侨胞变卖家产捐飞机,街头为抗战捐款排长龙


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林文猛现场分享了一组数据——抗战期间,陈嘉庚等著名爱国侨领组织抗战救亡团体3940个,成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缅甸爱国侨胞变卖祖产、捐资超过4亿元,捐助飞机19架,还冒死担当翻译、救护和向导,仰光华侨医院日夜抢救伤员,侨胞还在街头排起长龙为祖国抗战捐款。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有14万名战士长眠异乡。”林文猛介绍,为了安葬和缅怀英烈,在缅甸多地建立了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缅甸侨界一直以来都在捐资进行修缮维护。每年清明节等重大节日,缅甸侨界和中国驻缅甸大使馆、远征军后裔及各界都前往祭扫。“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海外华侨华人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我太太就是中国远征军后裔,中国远征军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并激励着缅甸华侨华人。”


斐济华人文化艺术经济联合会荣誉会长方志伟则表示,他的祖籍是广东,他的爷爷出生于广东中山沙溪镇,1920年漂洋过海到斐济谋生,从一无所有、慢慢创业,成了一位爱国商人。“1937年,我爷爷带头号召南太平洋岛国侨界一起捐款捐物。他把自己的房产押给银行,用一生的积蓄捐了一架战斗机。南太平洋华侨后来也捐了3架飞机,一共是4架。”方志伟说,他的爷爷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用的都是“国”“强”“富”“民”“兴”这样的字,目的就是提醒下一代,有国才有家。“我父亲排行第三,名叫方子富,他小时候就被我爷爷送回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也将我的孩子送回国学习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并让他们将中国文化在斐济发扬光大,讲好中国故事。”


“用文化搭建平台,让和平的理念跨越国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欧洲多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以西班牙侨界为例,大家的热情非常高。从马德里到巴塞罗那,从瓦伦西亚到海岛,东南西北普遍开展了纪念活动。”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徐松华说,西班牙侨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自5月初就开始筹备,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19场活动,形式包括文艺演出、朗诵、图片展、书画展、书法比赛等,活动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


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说,澳大利亚悉尼华星艺术团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举办了“悉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和平与未来》”,其中包括大型交响史诗音乐会和二战图片展,于8月9日在悉尼市政厅剧场隆重上演。作为一个在海外的华侨华人艺术家,他觉得有责任用文化搭建平台,让和平的理念跨越国界,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秉承这一理念,《和平与未来》采用了专业化、大众型、多样化、包容性的形式,其中凝聚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德国、南非、丹麦、荷兰等众多国家的民族艺术家,400人的演员阵容,当天晚上现场非常震撼、气势磅礴,至今还在悉尼传为佳话。


在随后的答记者问环节,余俊武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我是上世纪80年代留学到了澳大利亚,当时在澳大利亚,中华文化活动还很少,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机会。像第一台华人话剧、第一场海外春晚、第一所华人艺术学校、第一次让中华文化走上了悉尼歌剧院舞台。三十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因为我们是华人,中华民族和整个文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的身上体现,在海外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余俊武认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发展,“人”是最好的承载者。“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举行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到和其他民族的双向互鉴、感情共融、价值共享,把成功的取向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共同开垦这一片土壤。只有这样,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土壤中,才会让更多的非华语背景的人士从中了解中华文化、欣赏中华文化、运用中华文化。只有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心态,才能达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境界。”


对于即将在北京隆重举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的华侨华人代表们均表示期待。其中,徐松华表示,“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多项重要活动,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直至今日我依然感到非常激动。只有祖国强大了,我们海外侨胞的脊梁才会挺得更直。”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牵 校对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曹晶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子诚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抗战胜利80周年,新华社发表重磅政论!
新京号
大戏看北京9月23-29日文艺资讯丨《红色娘子军》引领展演季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