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将在河南郑州正式开幕,经过选拔赛,北京代表队将有105名选手参加本次赛事的96个项目。在美容项目前期的报名选拔中,来自全市四所技工院校的20名学生经过激烈角逐,崔家慈夺冠。
土生土长的北京房山姑娘崔家慈,2023年考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学习形象设计专业。17岁的她,也是本次北京代表队中年龄最小的选手。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目前崔家慈正在进行赛前的紧张训练,虽然学习专业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崔家慈对本次参赛很有信心,并带着拿奖牌的心态迎战国赛。她还希望自己能冲击前五名入围国家队,赢得2026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资格,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美容师一同较量。
崔家慈进行赛前训练。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因“爱美”结缘化妆,苦练手上功夫
身高1.72米,体重55公斤的崔家慈,有参赛的相对优势。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齐如鑫是崔家慈的培训老师,对此她解释道,“体重太轻做美容会显得轻飘,做美容要让模特觉得舒服的同时,选手的动作姿势也要保持优雅。”
对一个正值青春芳华的女孩子来说,选择美容化妆为自己的职业,是个让自己变美的过程。崔家慈从小就爱美,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大人的模样给自己化妆,通过学习化妆、美容等专业技能,让崔家慈掌握了变美的秘籍。
白皙的皮肤、浓密的睫毛、有型的丸子头等装扮,让崔家慈颇有经验丰富的美容师范儿。在训练期间,她要提前一个小时起床给自己化妆,为的是在训练中展示良好的仪态,保持手感。
崔家慈(左)给模特化妆。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国风舞台妆,是崔家慈每天的固定练习项目,区别于日常妆,国风舞台妆需要化妆师在色彩运用上要独具匠心,晕染自然,色彩和谐。“国风舞台妆的眉毛比较特殊,眉峰相对明显,这就需要选手有非常精准的手法,保持两边眉毛的对称,一高一低都是扣分项。”齐如鑫介绍。
本次大赛的美容项目,考查选手综合运用美容、美体、化妆、美甲等全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根据比赛要求并结合顾客实际情况,完成顾客面部和身体护理及外在形象修饰美化的竞赛项目。该项目设置5个模块,包括女士成熟皮肤护理、男士深层清洁皮肤管理、眼部护理、身体护理、丙烯彩绘和舞台妆等项目。除了每天固定的化妆和美甲项目练习,其他的,崔家慈按照每天4个项目轮换,集中训练10个项目。
丙烯颜料画美甲难度大,指尖方寸勾勒戏剧脸谱
大赛源于实际,又有所不同。用丙烯颜料做美甲,崔家慈第一次接触,也是她赛前要集中攻克的难点。与市面上流行的甲油胶不同,丙烯颜料不需要照紫外线灯,但比起甲油胶来,干得更快,这需要选手更快的手法和更精准的下笔。
为什么大赛项目规定要用丙烯颜料来做美甲?国赛与世赛接轨,国际美甲行业采用丙烯颜料来做,丙烯颜料也相对安全。幸运的是,崔家慈从小爱好画画,给她这次用丙烯做美甲带来了不小的帮助。“这张人脸是最难的。”崔家慈指着模具中指的美甲,仔细看,一片小小的甲片上,集合了头发、睫毛、腮红、花瓣等细节图案,普通人在画纸上都有点困难的图案,绘制在仅有1平方厘米大的指甲盖上,难度可想而知。
崔家慈制作的国风美甲。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最初崔家慈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她现在已经能完整地复刻出赛项要求的国风丙烯彩绘美甲图案了。
比赛日马上就要到来,崔家慈保持练习美甲的节奏,比赛美甲模块只有1小时50分钟,她需要将美甲的时间再压缩,这对崔家慈来说是块硬骨头,但她相信通过集中训练,能提高效率,熟能生巧,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备赛解锁多个第一次,大赛模拟“职场”
通过这次备赛,崔家慈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给男生美容、第一次接触妊娠纹……真实还原美容美妆职业场景的赛程要求,让崔家慈所学技能提前“上岗”,加速了进入职场的步伐。
为了练习参赛项目,学校为崔家慈邀请符合各个模块的模特进行练习,其中还特邀男士模特练习对应模块,与女士美容不同,男士的角质层较厚,可以采用仪器为男士去角质深度清洁,再进行注氧,从而达到深度滋润的效果。
崔家慈(左)在练习做美容。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这台仪器对选手的操作要求较高,手要稳,推起来才均匀,否则会震动,达不到效果。”齐如鑫说,在备赛的过程中,选手需要反复打磨细节,在膏体涂抹不留刷痕、按摩穴位精准掌握、项目操作流程要规范等关键得分环节找到诀窍,并反复练习。
“烫睫毛是今年大赛新增的赛项,这需要选手的细致操作,整个过程就要40多分钟。”齐如鑫表示,相比往年,今年大赛新增了四个项目,为了让学生好好训练,学校更新了大赛需要的化妆品、护肤品和仪器设备等,还原了比赛的真实条件,为学生赛事训练提供保障。
在今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上,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还将参与工业机械、CAD机械设计、自主移动机器人、增材制造、烹饪(西餐)等10个项目的比赛。该校连续多年参与世界技能大赛,被评为第43、44、45、47届的突出贡献单位,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单位。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