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天然驱蚊成分更安全?叠加使用效果更好?驱蚊产品这样选
新京报 记者 刘旭 张秀兰 编辑 王鹿
2025-08-20 21:54

秋天的蚊子猛如虎。虽然已经立秋,但蚊虫依然活跃。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蚊虫滋扰?驱蚊防蚊产品究竟该如何选择?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在选择驱蚊产品和驱蚊方式时有没有特殊性?纯植物萃取的各类精油为主要成分的产品是否就比化学成分的产品更安全?中药驱蚊又有哪些注意事项?蚊虫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管理副研究员王欣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赵薇,同时结合多个疾控部门发布的提醒,总结了一份驱蚊防蚊攻略。


选择物理驱蚊还是化学驱蚊?


常见的物理驱蚊方式包括电蚊拍、灭蚊灯、蚊帐、衣物隔离(浅色长袖长裤)等;蚊香、电热蚊香液、驱蚊花露水、驱蚊手环、驱蚊贴等含有驱避剂或者灭蚊成分的防蚊产品属于化学驱蚊方式。


“室内环境建议物理驱蚊最佳,化学驱避剂是户外活动时补充的防蚊措施,不可长期持续使用。”王欣心表示,清除蚊虫滋生的环境是最根本的措施,比如房间内以及周边环境及时和定期清理(水培植物,花盆及下水道等),安装纱窗、纱帘门、蚊帐等,外出穿着浅色衣裤,避开蚊虫活跃时段外出等。


选购驱蚊液、蚊香等非物理方式的驱蚊产品,要认准“三证”,即农药登记证号(以WP开头)、生产许可证、产品标准号。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权威机构推荐的有效驱蚊成分主要有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叶油四类,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王欣心提醒,不要多种驱避剂同时叠加使用,首先没有证据表明叠加使用有额外的保护效果,而且如有过敏等不良反应,无法识别具体风险。蚊香、防蚊液使用时注意房间通风,特别是持续使用时,要定时开窗通风。


小于2月龄的婴幼儿禁用所有化学驱蚊剂,优先采用物理防蚊:蚊帐、浅色长袖衣裤、电蚊拍;外出时婴儿车加装防蚊网,避免日出后及黄昏时段户外活动等。2月龄以上儿童和孕妇哺乳期女性首选含派卡瑞丁成分或者低浓度的避蚊胺成分的驱蚊液产品,但是避免使用含酒精或植物精油类产品。有研究提到,孕妇使用柠檬桉叶油有可能引发宫缩或者过敏反应,不建议使用。此外,柠檬桉叶油也不推荐3岁以下儿童使用。


“驱蚊手环/贴防护范围小、时效短,蚊虫密集时基本无效,驱蚊的本质是阻断蚊虫定位人体的信号(二氧化碳、体温),局部防护产品难以胜任,”王欣心建议,以主流驱避剂成分为基础,搭配环境管理,才能高效防叮咬。


选择化学驱蚊方式,除了需要关注驱避剂成分,还要看是否有其他添加成分。王欣心提醒,比如薄荷醇,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较多,不建议婴幼儿和孕产妇以及哺乳期女性使用;有的含有一些中药成分,不良反应不明确。另外,还需要关注对不同人群的特殊使用方法,比如是否需要稀释,是否避免使用等;还要关注作用浓度和时长,以保证及时补充维持效果。


谨慎选择儿童驱蚊产品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其皮肤结构、生理功能尚不健全。


儿童皮肤角质层较薄,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对外界的刺激会更敏感。儿童好动,户外活动较多,暴露在外界的皮肤面积也较大,通常被叮咬的概率高于成人。儿童皮肤面积与体重的比值,是成人的5倍左右,更容易吸收外用药。儿童的免疫系统也尚未健全,被蚊虫叮咬后继发感染的几率也高于成人。所以儿童人群更需要避免蚊虫叮咬,而且使用防蚊产品或药物时更需要谨慎。


张斌指出,在选择驱蚊防蚊方法时,儿童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小婴儿建议以物理防蚊为主,如使用蚊帐、外出时可以穿有束口的长袖、长裤,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面料,以避免出汗造成被蚊虫叮咬的几率增加。另外,蚊虫更容易被深色系吸引,外出衣物尽量选择浅色系。手脚、四肢和腹部是儿童被叮咬较多的部位,可以戴轻薄的帽子、袜子等进行防护。


“市面上常见的防蚊驱蚊产品部分可以给儿童使用,家长在选择时要特别注意产品有效成分的浓度。”张斌表示,目前驱蚊产品中常见的有效成分是避蚊胺、派卡瑞丁。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等机构建议避蚊胺的浓度要低于30%,可以用于两个月龄以上的儿童。派卡瑞丁的浓度则需要低于10%。杀虫剂、蚊香这类产品不建议儿童使用,因为儿童皮肤接受或误吸后容易中毒。


张斌提醒,儿童在使用驱蚊产品时要避免过量,以防止大面积使用被吸收到血液,引起不良反应。儿童、婴幼儿的呼吸系统、代谢功能也不成熟,其“解毒”能力也较弱,使用喷雾类产品避免误吸的可能。婴幼儿使用喷雾类产品时,不要直接喷洒,可以喷在成人手心,再涂抹到孩子皮肤上,避开眼睛、口唇和手,避免孩子揉搓入眼或舔食入口。另外,如果第一次使用一款驱蚊产品,可以先涂抹前臂内侧过夜,如果不红不肿,再大面积使用。


中药成分驱蚊,“天然”不等于“绝对安全”


一些中药材含有挥发油等特定物质,散发的特殊香味能干扰蚊虫感知系统或遮蔽人体气味,也可以达到驱蚊的效果。常见的驱蚊中药包括艾叶、薄荷、陈皮、藿香、白芷、佩兰、丁香、金银花等,它们常被用来制作驱蚊香包。艾叶里的桉叶素、樟脑;薄荷里的薄荷油、薄荷醇等,现代研究都证实了它们的驱蚊效果。


但“天然”不等于“绝对安全”。赵薇提醒,天然成分同样可能导致过敏或刺激,如薄荷、丁香等芳香挥发物可能引发皮肤接触性皮炎,或刺激呼吸道,尤其对儿童和哮喘患者。在密闭空间使用浓度高的驱蚊香囊,可能导致头晕、咳嗽等不适。建议消费者对“医院同款”“纯天然绝对安全”“非遗秘方”等夸大或模糊宣传保持警惕。


赵薇表示,2岁以下幼儿禁用含樟脑、薄荷脑等中药成分的驱蚊产品。含中药成分的驱蚊产品,孕妇建议谨慎使用。过敏体质者首次涂抹驱蚊产品前,建议在手腕内侧小范围试用,观察24小时无反应再使用。哮喘患者禁用挥发性过强的香囊类产品,避免诱发不适。湿疹患者如需使用外用膏剂,务必避开皮肤破损的创面。


孩子被叮咬为何起的包更大?


同样是被蚊子叮咬,儿童起的包往往比成年人更大。张斌解释,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未完全建立,对蚊子叮咬后释放的唾液更敏感。蚊子在叮咬人体时会释放名为抗凝蛋白或消化酶的物质,以帮助蚊子吸血。这类物质作为外源性的过敏原,儿童在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身体会释放组胺,造成血管扩张或增加血液通透性,容易形成皮肤水肿,就会形成较大的包,部分儿童甚至会出现水疱。其次,儿童皮肤屏障功能较为薄弱,加上皮肤角质层较薄,释放的炎症物质容易扩散或者浸润,起的包往往比较大。另外,儿童的自控能力较弱,叮咬之后会经常搔抓,也会刺激叮咬部位。


“被蚊子叮咬之后反应较大的孩子,往往是特异性体质,三代之内可能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反复发作的情况,这种体质的孩子被叮咬之后更容易肿胀,因此也应该更积极防蚊。”张斌表示,不过,被蚊虫叮咬之后起包,家长不用过于焦虑,叮咬也是适应自然的过程,处理得当即可。


被蚊虫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王欣心建议,被蚊虫叮咬后,可以使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起到止痒作用。用毛巾包裹冰块或冰袋,敷在叮咬处5分钟左右,也可缓解瘙痒和红肿,冷敷时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炉甘石洗剂成分安全,可以用于孕妇和儿童,每天可使用3-4次,止痒、消肿,但是若皮肤破损或有渗液,需暂停使用。


“不建议使用酒精或含有酒精成分的产品涂抹患处,会产生刺激。”张斌表示,尽量避免搔抓,频繁搔抓容易导致感染,尤其是小朋友,除了冷敷、外用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薄荷软膏等,家长可以把孩子指甲剪短,或给小月龄婴儿戴手套,以防止搔抓。如果被叮咬部位破溃,可以用碘伏消毒。


被叮咬后,极少数人可能出现水疱、皮疹持续增多等严重的皮肤过敏反应;叮咬部位红肿持续增大,直径超过2厘米,或者出现明显的胀痛;蚊子叮咬的部位比较特殊,如眼睑、外生殖器、口周、耳廓等,水肿会较为明显,影响呼吸、排尿等。专家提醒,出现上述情况,均建议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近两周有疫区接触,出现发热、关节痛、全身皮疹等全身症状时,也要及时就医,以排除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虫传播疾病。


此外,张斌还提醒,在被叮咬部位涂牙膏、唾液、风油精等民间方法不可取,可能引起感染,需摒弃。


新京报记者 刘旭 张秀兰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旭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张秀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新京报消费质量报告⑧这些“驱蚊产品”不驱蚊

相关推荐
宣称纯植物无农药、母婴适用,多款“驱蚊”产品涉嫌无证销售
消费
夏日驱蚊指南: 教您选对驱蚊产品
新京号
花露水“有毒”?99%的人都不知道,用错了可能伤害大脑!
新京号
广东的这个夏天,向蚊子“开战”
时事
能拯救“饭渣”儿童?牛脾肽功效存疑|增重产品调查②
消费
游泳时,千万不要穿白色和蓝色的泳衣,真的很危险!
新京号
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③|七成受访者为“影视IP”安排旅行
财经
当健康成为一种命令:从健身、节食到疑病症
文化
《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全文发布
财经
千万吨级鸡蛋市场如何突围?品质和品牌是关键
消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