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那一天,中华儿女奔走相告,全国处处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第七部分“伟大胜利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展示了中国战场转入战略反攻,并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光辉历史。
这几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日本投降展区前,观众纷纷在80年前日军投降的各种历史照片前合影。这些珍贵的资料和文物,带领观众重温“胜利记忆”。采访中,有观众这样向新京报记者描述参观心情:“纪念馆里一路看下来,有愤怒,有压抑、有悲痛,也有同仇敌忾和热血沸腾,直到这个展区,看到日本投降,心情彻底光明起来,胜利来之不易,历史必须铭记在心。”
胜利前夕:军民大反攻打响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来到抗战纪念馆,观众能够感受到80年前全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最后反攻的澎湃斗志。
中国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后,英勇抗击侵略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抗战馆展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统计表”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兵力,从1937年的92000人上升到1945年的131万多人。1945年,各解放区民兵达268万多人,各地民众积极参军参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统计表。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展陈中,有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就苏联对日宣战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声明指出:中国人民热烈欢迎苏联对日宣战,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指出“目前阶段,应集中主要力量迫使敌伪向我投降,不投降者,按具体情况发动进攻,逐一消灭之”。据此,各解放区抗日部队立即向附近日、伪军发出通牒,限令其投降。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山东军区向日军发出受降通牒,苏浙军区也发出了《对日本驻军通牒》《对伪军伪警及一切伪组织的紧急通告》,命令江浙地区的一切日伪军及伪政权机关立即停止抵抗,缴械投降。
1945年,一份手写的、由新四军作曲家晓河谱写的《反攻进行曲》,慷慨激昂,如今部分字迹已经模糊:“……人民的解放军解除敌人的武装……坚决的向前进!前进前进!”
新四军作曲家晓河谱写的《反攻进行曲》。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摄
“日本投降矣!”
来到抗战纪念馆,能够看到日寇当年的穷途末路与中国迎接胜利的珍贵影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展览中的黑白照片显示,关岛的日本战俘垂头丧气低头站立,通过营地的扩音器听日本天皇的讲话。
同一天,《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国人民报告了抗战胜利的消息。这五个醒目的铅字,道出了全国军民浴血抗战取得胜利的欢欣喜悦,也彰显了背后的沉重与艰辛。这份报纸也随着抗战的胜利载入史册。
《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日本投降矣!”,向全国人民报告了抗战胜利的消息。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盟国代表齐聚甲板。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字投降,中国政府代表徐永昌上将在日本投降书上庄严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此时,徐永昌的私人秘书掏出怀表,记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9月2日上午9点13分。
中国政府代表徐永昌上将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大公报》记者朱启平亲眼见证了“密苏里”号上的受降签字仪式,写下题为《落日》的报道,题目寓意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灭亡。报道中写道:“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应邀参加仪式的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军事代表和驻华武官,以及中外记者、厅外仪仗队和警卫人员近千人。从抗战馆展出的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中可以一瞥当时参会人数之众、会议规模之大。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一级文物——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苟吉堂参加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邀请信,见证了这一历史性事件。资料显示,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苟吉堂等组织中国留日学生退学以示抗议,为请愿代表之一。之后,苟吉堂被关进日本东京若松町宪兵监狱。他拒写悔过书,并在毛巾上书写抗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志文,后被学校开除并遣送回国。1945年9月9日,苟吉堂目睹了冈村宁次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这一令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光辉时刻。
1945年9月9日,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苟吉堂参加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邀请信和胸标。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胜利的喜悦!奔走相告
来到抗战纪念馆,能够看到80年前中华大地欢天喜地庆祝胜利的处处凯歌。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这首传遍大街小巷的拜年歌曲,其实最早是作曲家陈歌辛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而创作的。陈歌辛在歌曲中想描述的是中国人经历多年战争的煎熬,终于苦尽甘来,迎接胜利的画面。他留下署名庆余,以庆祝共同的劫后余生。
其实,早在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消息就从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旧址传向了全世界。作家丰子恺的《胜利之夜》,描绘了1945年8月中旬消息传来一家人庆祝的场景。画面中,父亲高高举起家里的幼子,幼子和母亲的脸上满是笑容,旁边还写着“日本投降后三日”的小字。
展厅里,5000张抗战老照片组成的图案墙、一个个抗日英烈的名字,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彰显着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熔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