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专访姜波:面对气候变化,需构建北京中轴线“韧性保护”体系
新京报 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2025-07-27 14:49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深度解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新挑战与创新实践。

 

从数字赋能到活态传承,从传统工艺复兴到气候适应性保护,姜波指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已从“单体修缮”迈向“整体保护”,但面对气候变化、技术断层等挑战,亟须构建“韧性保护”体系——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学会与变化共处。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受访者供图


从单体建筑保护转向整体保护

 

新京报:作为国际遗产保护专家,你如何评价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的保护管理成效?

 

姜波:我认为有三个明显的变化。首先,遗产保护的理念有了明显提升。一方面,作为世界遗产的北京中轴线,跟我们以前说的文物保护修缮不再是一个概念,注重从单体建筑保护转向整体保护,比如北京中轴线涉及钟鼓楼、故宫、天坛等多元要素,需要统筹规划与管理;古建的维修要按照世界遗产的操作规范来实施。另一方面,北京城的文物保护工作整体提升到世界遗产保护的理念上来了。这是一个最显著的变化。

 

其次是技术层面,现在已经进入数字遗产的时代,我感觉在遗产保护传播的数字化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围绕中轴线申遗成功,现在有很多数字工程项目在实施,除了数字故宫、中轴线数字遗产体验等项目,还推动采用数字化测绘、3D建模、材料分析等科技手段进行精准保护,减少主观经验主义决策。

 

最后一个变化,是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我们文物工作者自身的变化,他们的专业能力、保护理念等有了显著提升,对城市空间和遗产景观有了全新的认识,注重中轴线作为“活态遗产”的创新与传承,强调公众参与遗产保护,跨学科、跨行业的协作也成为常态。

 

新京报: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评估标准看,北京中轴线这一年在“完整性”“真实性”维护上有哪些标志性进展?

 

姜波:北京中轴线申遗,“真实性”“完整性”是特别重要的原则和要求。为了配合申遗,北京市政府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协调和指导下,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文物修缮和旧城改造,真实、完整地再现了元明清时代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景观。在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履行对世界遗产公约组织的承诺,持续加大对中轴线世界遗产的保护,高质量推进尚未完工的项目。比如北京育才学校的新建项目已于今年6月完工,即将迁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地标——先农坛。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其完整性与真实性的保护与管理进入新阶段,标志着北京中轴线保护从“国内标准”迈向“国际标杆”,其完整性与真实性的进展体现在科学修复、精准管控、技术赋能三方面,相关工作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理念展开。包括古建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历史形制与材料工艺;对缓冲区管控进一步强化;对活态遗产的保护,比如非物质文化的注入,天坛神乐署恢复清代中和韶乐展演,社稷坛(中山公园)引入传统祭祀礼仪体验等。通过动态调整策略,让这一世界遗产既“活下来”又“活得好”。

 

保护北京中轴线更重要的是保护文化底蕴

 

新京报:近期学术研究是否对北京中轴线“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典范”的突出普遍价值有新的解读?  

 

姜波:申遗成功以来,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从遗产保护、宣传、推广等各方面组织了一系列保护项目与课题研究,有不少机构和学者参与。当前,对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典范”突出普遍价值的解读,在传统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化,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比如,数字技术赋能遗产价值的阐释,通过3D建模、AI算法等技术,使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可直观呈现;科技支撑保护与研究,遥感等技术被用于监测遗产健康状况。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推动“数字打更人”项目,动员2.8万名志愿者完成7.6万条巡检记录,并推出中小学读本,将中轴线文化纳入课程体系。此外,还有文旅融合创新,仿古铛铛车“大美中轴线观光巴士”线路开通,结合AR技术展示历史场景,吸引国际游客体验古今交融的中轴线风貌。

 

我们在申遗文本编制的时候已经确认,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手法。我认为我们还会继续推动这方面的研究:以轴线规划的理念来研究古代中国的都城。中轴线不仅是空间秩序的体现,更是儒家文明的物质载体。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挖掘,比如“左祖右社”、崇文与宣武、日坛和月坛,都围绕着北京中轴线左右对称,这些都是理念在语言和文化记忆深处的一种根植。

 

新京报:对比其他世界遗产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管理模式有何独特性?

 

姜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轴线规划是全球通用的一种城市常规手法,因为中轴线规划是最好用的方法,以轴线左右对称去规划城市非常方便快捷。但北京中轴线有它独特的地方——它是儒家礼制的一种再现,讲究秩序、拱卫皇权,其轴线规划是有思想的,这是与其他世界遗产轴线规划理念最大的区别。

 

第二,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布局具有其独特的东方神韵。梁思成曾把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比作一首乐曲,高低错落、疏密有间,犹如一篇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华丽乐章。这说明北京中轴线的设计是别有韵味的,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天安门、故宫、钟鼓楼,它的距离、高低的差别,有一种韵律和节奏之美。

 

我曾经站在故宫的太和门外拍过一张照片,太和门就像一个取景框,正好把太和殿套在里边,说明门到殿之间的距离不是随意设定的,远近高低别具匠心。因此,我们保护北京中轴线,不是徒有其表地保护其外观,而是要保护中轴线的文化底蕴,让青砖、红墙、黄瓦、白玉台基永存底色。

 

既要尊重遗产的文化底蕴,也要方便人们的生活

 

新京报:北京中轴线作为“活态遗产”,其当代城市功能与历史价值如何实现共生?

 

姜波: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更新换代不可避免,而城市又往往是古代文明的结晶,最能体现文明的进步。所以,城市遗产的保护也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最紧迫的一个话题。

 

我们在国际上讨论城市遗产时,有一个英文词叫“live heritage”,即活态遗产。北京城就是这样的,它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也一直被人们所使用。城市是有烟火气的,老百姓在里面生生不息。因此,在做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既要尊重它的文化底蕴,也要方便当下人的生活。我们说遗产赋能于城市,遗产不能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阻力,而是应该成为助推器。

 

北京中轴线作为“活态遗产”,其当代城市功能与历史价值的共生,需要通过动态平衡与创新融合来实现。要充分利用它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相关的比如文物旅游或者遗产景观方面的体验功能,让遗产赋能城市,而城市能够获得新生,又能促进当地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这是我们主张的。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当下面临的最紧迫的技术挑战是什么?

 

姜波: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作为世界遗产,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技术挑战主要集中在文物保护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方面,包括风险防控、高精度测绘、数据整合与动态监测等,中轴线古建筑(如故宫、天坛)结构复杂,斗拱、彩绘等细微构件需毫米级扫描,但传统测绘难以完整捕捉不规则曲面和隐蔽部位。遗产监测、修缮记录、游客流量等数据分散在文物、规划、旅游等部门,缺乏统一平台;部分建筑缺乏早期测绘档案,当代数字化成果与历史资料难以对照,影响修复决策;数字技术应用也面临可持续性挑战。

 

传统工艺失传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文物古迹保护修缮方面,我们要求“原材料原工艺原规格”去进行保护修缮,但现在壁画、榫卯结构等不少相关材料、工艺都失传了。例如,紫禁城地面有个工艺叫“金砖墁地”,而金砖的制作工艺已濒临失传。部分古建修缮只能依赖现代材料,可能削弱真实性,而传统工匠培养周期太长。可以说,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传统施工工艺的应用和提升,都是很大的问题。

 

韧性保护:学会与气候变化共处的智慧

 

新京报:前段时间北京特别潮湿,不少网友调侃北京出现了“回南天”。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你认为应如何建立中轴线遗产韧性保护体系?

 

姜波: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东亚季风带地区,北京也是一年四季特别分明的城市,气候变化给遗产保护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像前一段时间,北京的潮湿堪比南方,确实是比较少见,这种天气对文物的影响也会非常大。湿度突然增加,古建里的壁画、脆弱的纸质文物最容易受到影响;而天气干燥时,防火又面临挑战。还有洪水的隐患,永定河在历史上是水量很大的一条河流,明清时期北京城也曾受到洪水的侵扰。此外,一般来说,北京地区5月至6月是冰雹的高发期,中轴线沿线的古建,还要防范冰雹。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我认为,构建北京中轴线遗产韧性保护体系需要从多维度风险防控和适应性管理方面入手。要建立遗产专属气候模型和分级预警机制,制定《中轴线气候风险响应预案》,按灾害等级启动应急措施;建立气候适应性修复技术,针对不同建筑部分制定修复标准,比如木质结构湿热变形、琉璃瓦遭遇冰雹、壁画干裂或褪色等。此外,在空间规划中设置生态缓冲,比如恢复中轴线历史水系功能,提升排水能力;通过种植植物降低中轴线御道的热岛效应等。

 

韧性保护不是对抗自然,而是学会与变化共处的智慧。通过“监测-适应-转化”的模式,实现中轴线遗产保护与气候适应的协同共进。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白爽 校对 穆祥桐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中轴永续——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特别策划

相关推荐
全场景赋能,新生态共融:施耐德电气亮相2025 SNEC展,助力新能源产业价值跃迁
企业资讯
北京引领数字经济迈向数智经济
北京
面朝3000亿蓝海,广联达静气待风来
企业资讯
日本专家保科孝、岸光男谈口腔健康与中日共创:预防医学与文化协同的力量
企业资讯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城市工作纪实
新京号
指数月报|美丽中国ESG指数与碳中和指数4月趋势与收益
财经
指数月报|美丽中国ESG指数与碳中和指数3月趋势与收益
财经
陶 然:通过改革稳房价,可控缓慢下降是最好结果——深度解读房地产未来
新京号
第十三届大北农科技奖颁奖大会暨中关村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企业资讯
东莞观音山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
企业资讯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