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试点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天然牛黄售价不菲,目前国内天然牛黄的售价在160万元/公斤左右,且市场可供量不大,这也让天然牛黄价格近年持续上涨,含有牛黄的中药价格同样高位运行。进口牛黄允许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能否拉低相关药材和药品的价格,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分析表示,国内高企的天然牛黄和安宫牛黄丸等药品价格有降低的可能性,但价格下降的幅度和速度还可能受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
进口牛黄再获“开闸”
国家药监局、海关总署发布的公告显示,对于来自不存在疯牛病疫情禁令国家(地区),且符合我国海关检疫要求和药品质量检验要求的牛黄,允许其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试点区域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福建、广西12省(自治区、直辖市)。试点时限为公告发布之日起2年,到期后根据试点工作情况,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牛黄进口使用相关工作。
牛黄进口申请人应当为试点区域内处方含牛黄的中成药品种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进口的牛黄除进口申请人自用于相关中成药的生产外,同一集团公司试点区域内的控股企业也可使用已进口的牛黄。集团内部应当明确界定各企业在牛黄进口及使用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进口的牛黄仅用于集团内部指定企业相关中成药的生产,不得对外销售。
公告还明确,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建立进口牛黄的追溯体系,覆盖产地加工、进口、运输、储存、投料等环节,应当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存放加工操作规程;使用进口牛黄生产中成药的生产企业应当设置单独的生产设备,不得与其他品种共线生产。
事实上,进口牛黄一直是我国牛黄药材的重要来源。因2000年前后疯牛病疫情在全球蔓延,为控制风险,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要求“禁止使用进口牛源性材料制备中成药,如天然牛黄、牛胆膏、牛骨粉等”。天然牛黄亦未列入《获得我国检疫准入动植物源性药材种类及输出国家地区名录》。国家药监局表示,允许进口牛黄试点用于中成药生产旨在缓解牛黄资源紧缺、来源不足的状况,扩大了牛黄获取途径,一定程度上推动解决了药品生产企业原料紧缺的问题,对满足药材市场供应、平抑牛黄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牛黄价格高企 专家:有降低可能性
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天然牛黄在我国主要产于陕西、甘肃一带以及山西、河北等地,货源产出特殊性导致市场可供量不大,价格持续上涨。中药材天地网显示,从2014年开始,天然牛黄的价格从20万元/公斤缓慢上升至约50万元/公斤,但从2023年开始,天然牛黄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目前,天然牛黄的售价已经达到160万元/公斤。
一同上涨的,还有相关药品,如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
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共有126个安宫牛黄丸批准文号,涉及同仁堂、三普药业有限公司、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等,多个产品近年价格连续上涨。其中,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三次提价,2012年从350元/丸涨至560元/丸后,2019年又涨至780元/丸,到2021年12月,售价提至860元/丸,目前各大电商平台的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基本维持在这一价位。彼时,有报道称同仁堂上调安宫牛黄丸价格主要系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有药店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涨价主要系原材料稀缺,“天然牛黄越来越少。”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成分包括天然牛黄、天然麝香、珍珠等名贵药材。另一家企业九芝堂也在2022年1月上调旗下安宫牛黄丸等产品价格,涨价主要受“贵细原材料叠加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供需矛盾影响”。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知名药品片仔癀同样含有牛黄,2021年,片仔癀售价从590元/粒的官方渠道售价一路被炒至上千元,目前在电商平台的售价为760元/粒。
进口牛黄能否把价格“打下来”?先来看看全球市场的供应量。数据显示,全球天然牛黄产量约3000-4000公斤。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允许进口后,获取途径增加,优质牛黄供给增加,可缓解药品生产企业原料紧缺的问题,有助于平抑牛黄价格,“例如,巴西是全球最大牛黄生产国,占全球产量近40%,进口政策落地后,巴西牛黄有望进入中国市场,增加供给。”邓勇指出,进口牛黄有望降低采购成本,进口牛黄价格相对较低,为价格下调创造空间。
不过,邓勇认为,价格下降的幅度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安宫牛黄丸等传统名贵中成药在海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且呈增长趋势,如安宫牛黄丸,近年来内销外销双双走高,拉动了对天然牛黄的需求扩增。即使有进口牛黄增加供应,若需求持续强劲,可能会抵消一部分供应增加对价格的抑制作用,导致价格下降幅度有限。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天然牛黄价格不断上涨,市场形成了一定的价格预期,“部分投资者和经销商可能会囤货惜售,等待更高的价格。此外,市场上的非理性追涨行为也可能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因素会干扰市场正常的供需关系,阻碍牛黄价格快速下降。”邓勇表示,药品厂家的定价策略也是一个因素,具有较高品牌价值和市场认可度的企业可能不会完全将成本降低的部分转化为价格下降。“总的来说,由于市场需求、其他原料供应、市场预期以及企业定价策略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价格能否真正下降以及下降的幅度和速度还存在不确定性。”邓勇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