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刚过7点半,或是半抱着孩子,或是牵着他们稚嫩的小手,家长们便把婴幼儿送进北京昌平区沙阳路边上的一所大学校园。步行几分钟后,他们会在一栋白色建筑前停下脚步,这是坐落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中的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门口处,托育园里的保育师已经恭候多时。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首批设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该专业从2023年开始招生,首届“05后”科班生已经进入了专业实习的阶段;昌平区的这所普惠托育机构也是北京现今唯一设立在大学中的托育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婴幼儿是这所托育园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当前托育园中最小的宝宝还未满6月龄。在院园共建的园区内,保育师与“科班生”们从家长的手中接过孩子,不只意味着接受了一份嘱托,还得照顾好婴幼儿,更肩负着幼有所育的责任。
4月15日上午,托育专业2023级学生王明伟带着一名刚刚会走路的小宝宝户外运动。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照看
乳儿班里的保育师不能“错眼珠”
托育园里,上午的时间永远比下午漫长。孩子们7点半后开始入园,保育师要在之前完成打卡、换装、晨会等一系列工作。钟表的分针指向半点,所有托班的保育老师都已经在园区门口各就各位,准备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学前专业2023级学生孙欣欣迎接小朋友入园。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师幼比1∶3,乳儿班是托育园里师幼配比最高的班级,招收的幼儿均不满1岁。而实际上,因为托育园坐落在北京市第一批设立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职业院校之中,有了专业学生的加入,昌平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乳儿班的保育师与幼儿的配比则要更高些。
从家长手中接过孩子,交接完嘱托、简单查看过孩子的身体情况后,入园的流程才结束。8点过后,给孩子们喂辅食、吃早饭,是托育园保育师着手忙碌的第一件事。在乳儿班,负责照看6名宝宝的,就有7名保育师,其中还包括两位科班专业的实习学生。
王明伟是实习学生之一。作为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托育专业大二的学生,现在每天实习的地点距离自己的教室和宿舍几乎就只有“一墙之隔”,“这些日子从宿舍出来,两三分钟就到了园里,基本上是‘迈出那道门,就进了这道门’。”
王明伟正在以“萝卜蹲”与小宝宝互动。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当天上午,她与班里的保育师一起,负责给一名不到6月龄的小宝宝喂奶。她说,还未成为父母的人如果不接触这份职业,可能不会知道,要准备好小月龄宝宝的“口粮”,用什么样的奶瓶,水温需要控制在多少摄氏度,是先放奶粉还是先倒水,单是准备工作就有太多讲究。
王明伟把奶瓶放在手心摇了又摇,透过瓶底看奶粉完全溶解后,又在手背试了试温度,才把奶嘴放到了小宝宝口中。王明伟说,在乳儿班里,与孩子们接触的经历让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有真实感,“小月龄宝宝抱在怀里时你能感受到的柔软和温度,以及八九个月的宝宝所展现出的自主意识,是教室里的娃娃模型所不具备的。这里和学校教室最大的不同,就是与孩子们在一起时,他们是‘不容错眼珠’的,我们得关注宝宝们的一举一动。”
王明伟为小朋友冲奶。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教室另一边,保育师的工作还要复杂一些。过了半岁的宝宝已经可以进食一些包括蔬菜泥、水果泥在内的辅食,但让孩子们吃饱、吃好只是保育师在早餐时间工作的一部分,让孩子尝试糕类食物,观察锻炼他们的咀嚼能力、鼓励孩子用手交替抓握去尝试一些“手指食物”,尝试自主进食,也能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
简单的一顿早餐,保育师们的工作不只体现在肢体行动上,也得落在笔头上。王明伟拿起班级的婴幼儿健康情况记录表,孩子们几点吃了辅食、几时喝了水、具体进食量如何,都要被完整记录,“表格不只帮我们记录孩子们进食的情况,这些内容我们也会在每天与家长接送交接时告诉他们,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们当天在园区的状态。”
乳托班的老师详细记录每一位小宝宝的喂养、睡眠和护理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教育
对幼儿宝宝要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与乳儿班距离不远,托大班里2到3岁的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咿咿呀呀表达诉求,学会了倾听与简单诉说的他们,也有着更活泼和丰富的课程内容。
吃完早饭后,在经过简单的晨间游戏后,孩子们围坐在学前专业2023级学生孙欣欣跟前,听她讲述了一个关于蔬菜王国的绘本故事。只见她如变戏法般,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又一个绘本道具,其间还要与孩子们通过一问一答,完成互动和引导。
孙欣欣为小朋友讲关于蔬菜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这是孙欣欣第二次走入这个班级,“第一次是在去年9月份,只是配合保育老师工作,还没有直接参与孩子们的教育。当时虽然比较轻松,但并不像现在这样,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到孩子们的诉求和变化。”
孩子年龄的增长,给保育师提出更高要求,但在保育师“输出”的过程中,则需要将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时隔半年多,再次从教室走入托班,孙欣欣已经可以担起配班老师的职责。为了完成当天的绘本讲述,她提前准备了许久。“还是要排练一下的。一开始是我在宿舍里通过录音练习,调整改变自己讲故事的方式。给小朋友讲故事,也不能用太过复杂的句式和词汇,得尽量简单,让孩子们听得懂。”孙欣欣说,2到3岁年龄段的孩子,留给一件事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更需要注重讲故事的节奏,增加互动和引导。
尽管还是学生,尽管只是实习,但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孙欣欣和王明伟也会像保育前辈们一样,养成一些下意识的习惯——在孩子们低头弯腰时,不假思索地用手护住周边可能造成磕碰的角落,当他们伤心流泪时,第一时间给予温暖的拥抱和鼓励,在每一次交流与互动时,回应孩子们每一个咿咿呀呀的表达。
孙欣欣鼓励刚刚午睡完的小朋友走下楼梯。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成长
是科班生与孩子们的共同经历
“别小看对孩子的每一次回应和表达,也别浪费每一个和孩子沟通的机会。”无论是在乳儿班还是其他托班,孩子们对保育师讲述的每句话都不会“落在地上”。回应与主动关切诉说,也几乎是托育园里保育师的本能反应。
即便是在王明伟所在的乳儿班,孩子们尚且不能说出完整的话,有的宝宝甚至还听不懂大人们的语言,但每一次互动和接触,王明伟嘴里都“念念有词”。要换尿布了,会和宝宝说每个步骤;做游戏时,得多与孩子交流;吃饭时,孩子每一次进食也都会得到保育师们的鼓励。
“这不是对孩子的逗弄,而是为回应性照护打下基础。”王明伟说,孩子们是很聪明的,在日积月累中,他们会听懂大人们的语言,也会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王明伟与孙欣欣都算得上是“05后”,“我出生在2004年,不过生日比较靠后。欣欣是2005年出生。我们这一届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段。”喜欢孩子,是两人报考托育专业和学前专业的出发点。
王明伟带着乳儿班的小朋友“出游”。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但从喜欢孩子,到了解孩子,科班生对孩子们行为特点的看法也有变化,“从前我们会说有的孩子淘气,好动,觉得他们不听话,因为他们有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举止行为。但在我们眼里,他们只是慢慢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把孩子放在与大人平等的视角,观察了解他们,与他们相处,这是课本上学到的,又能在实习中兑现的体验。
对于两位科班生来说,在短暂实习中参与孩子的成长是难得的体验和经历。“看到原本不熟悉的孩子一见到你就会乐,看到他们从来的时候只能吃些辅食,到后面能吃一些完整的食物,从会坐到会爬、会走路,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王明伟说,自己与同学在实习、学习,孩子们也在长大,感觉这段成长经历是她们与孩子们共同完成的。
“你会发现对于照顾、引领孩子,来自科班的学生会更容易上手。”陈营是托育园区中的一名“老保育师”,在她看来,科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或许确实与托育实操有些许差距,但经过专业知识“武装”的学生们因为“起点高”,在实操过程中往往能够“一点就通,一学就会”。 最近两年中,除了并肩作战一起照顾孩子的同事们,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科班生是她工作中最大的帮手。
转变
家长与社会对于托育的认识需要逐步建立
在接受采访时,两位同学坦言,在许多人的眼中,托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与普通的幼儿照料工作一般无二,但她们除了护理类、急救类的学习之外,还需要大量学习婴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婴幼儿心理学等科目。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会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验证。托班里保育师“老前辈”的指导,也会让专业学生补全许多课本中尚未触及的经验。
王明伟与另一位老师配合换尿布,一位负责照顾孩子情绪,一位负责换尿布。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记者了解到,2022年,北京共有四所院校成功申报了全市首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便是四所院校之一,在专业申报成功当年,该院校便为学前专业的学生增加了托育课程,第二年完成了首届托育专业科班生招生。
自2023年以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托育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这里已经形成了“院园一体”的“双课堂”模式。学生第三、四学期开始进入园所开展各6周的认识实习,第五学期在校学习8周后,继续进入园所进行岗位实习,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同学们正在教学模具上熟悉婴儿和幼儿的心肺复苏流程。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学院国际幼教学院常务副院长翁珲珲告诉记者,在教学中可以实现校内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训基地实践融为一体,学院教师与园所教师共同教研、共同指导学生,真正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双课堂”模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学生也会真正了解托育工作,通过与孩子们的接触,感受这份工作的意义与责任,对托育以及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婴幼儿托育服务展现出更多的吸引力。”翁珲珲说。
翁珲珲坦言,社会对于专业的托育教育、托育机构的认识与认可,是需要逐步建立的。特别是回望过去几十年间,随着社会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旧时的“托儿所”和托幼机构逐渐锐减、消失,3岁以前婴幼儿的照顾责任基本由家庭承担,许多观念与习惯也在家庭被动负担抚育功能的过程中形成。
孙欣欣与放学回家的小朋友挥手告别。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正是因为过去这段社会上托儿市场的空白,翁珲珲很能理解家长与社会对于托育教育的顾虑,“社会和政策需要时间去重新构建0-3岁的托育体系、机制与载体,家长们也需要时间去重新认识托育教育和机构。”但让翁珲珲觉得高兴的是,最近几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引导和宣传,托育教育与机构也在不断发展、健全,“从院校的角度而言,在设立专业之初到今年,我们也发现报考托育专业的学生在逐步增加。”
另一方面,翁珲珲谈到,事实上,许多家长将三岁以下的婴幼儿送入托育园,本身是出于无奈,“过去家长们和老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顾虑,对于托育园区的认可度不高。”
但随着政策的鼓励、专业性的提高以及托育园区的发展,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从家长们接送孩子就能看出来,一开始可能是爸爸妈妈来接送,后来逐渐会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就是说,在家里其实是有老人可以照看孩子们的,但他们还是会选择把孩子送进托育园。”翁珲珲认为,这意味着家长们观念的转变,也意味着家长们给予托育工作更多的信任。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