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世界血友病日丨创新疗法不断涌现,血友病治疗迎来破冰时刻
新京报 记者 王卡拉 编辑 王鹿
2025-04-17 20:19

“从我有记忆开始,几乎每天都在打针,整个人千疮百孔,看到针头都害怕。我看过一句话:循此苦旅,以达星辰。不管经历再多苦难,只要你愿意一直走下去,总会看到那颗星辰。”


确诊血友病23年,25岁的曾毅(化名)经历过无药可治时的11级疼痛,也和大多数血友病患者一样,因高频次注射药物而留下满手疤痕,还积极参与过新药临床试验。自两岁多确诊血友病以来,妈妈和他从未放弃过,虽然脆弱如玻璃娃娃,但坚持走下去的心始终坚定。


4月17日是第37个“世界血友病日”,主题为“科学防治血友病,让生命不再脆弱”。在世界血友病日到来之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孙竞教授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血友病治疗最核心的一环,但仍面临很多治疗困境。随着科技进步,多个创新疗法近年陆续涌现,血友病治疗迎来破冰时刻。


70%-80%的出血发生在关节


孙竞教授介绍,血友病是一种遗传病,在国内登记注册的患者约四万人。因基因突变造成凝血因子Ⅷ和Ⅸ的缺乏,血友病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最明显的出血是在关节上,因为关节活动会造成摩擦而导致出血。反复的关节出血会造成关节残疾,所以血友病患者也被称为“玻璃人”。如果是颅内出血或腹腔出血,则会危及生命。


根据缺乏凝血因子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乏)。在诊断上,孙竞教授表示,凝血功能筛查就能初步判断是否为血友病,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特别是具备开展手术能力的医院,常规都会进行凝血四项检查,就是为了避免术中无法止血的意外。凝血因子的活性检测则可以鉴别缺乏哪种凝血因子。


从血友病的轻重程度来分型,可以分为轻型(凝血因子活性5%-49%)、中型(凝血因子活性1%-5%)和重型(凝血因子活性低于1%),其中重型血友病占比接近一半。孙竞教授表示,重型患者每年出血至少20-50次,一个月有2-5次的出血,急性出血的痛将伴随一辈子。反复慢性出血会造成关节残疾,导致患者无法上学、工作,生活质量很低。在欠发达地区,在凝血因子不足的情况下,若不能及时止血,也会造成患者早逝。


孙竞教授进一步介绍,约有70%-80%的出血发生在关节,只要患者不是静躺不动,一活动关节就可能因摩擦出血。关节腔出血带来的疼痛非常剧烈,我们通常用1-10级来形容疼痛强度,血友病关节出血的疼痛可以说是11级,甚至超过分娩疼痛。


“没有药物可用的时候,那种疼痛简直难以忍受,我必须整晚都保持蜷缩的姿态,疼得我一抽一抽的,根本睡不着,即使困得不行,刚刚入睡疼痛又会突然袭来,把我痛醒。”曾毅确诊时,贵州还没有凝血因子,他只能输血浆治疗,妈妈对他的要求是,大多数时间不要动,尽量少动。妈妈张丽(化名)说,医生说,家长对孩子最大的保护就是让他不要发生风险,不要蹦跳、不要磕碰。


我国患者预防治疗剂量与频次严重不足


孙竞教授表示,血友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凝血因子的替代治疗,类似于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替代治疗分为按需治疗和预防治疗两个策略。替代治疗即在患者出血后立即补充凝血因子来止血,有点“亡羊补牢”,可以短时间内止血,缓解疼痛,但不能阻止下一次出血的发生。尤其对于关节而言,每一次出血对关节都是一次损伤。更好的策略是定期规律地补充凝血因子,即“预防治疗”,提前维持体内凝血因子的最低有效水平,避免出血的发生。对于重型患者而言,定期输入凝血因子,让其凝血因子水平维持在1%,甚至3%以上,让重型患者变为中型患者,减少出血次数,可以有效降低致残率。


不过孙竞教授坦言,将凝血因子维持在1%以上,实际上要求很低,因为凝血因子需要长期使用,且罕见病药物的价格都相对较贵,即便近年来国家医保政策等对血友病等罕见病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很多地方将血友病纳入门诊特殊病管理,出台了专门的支持政策,但受多重因素影响,费用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患者而言,要将凝血因子维持到50%的水平很难实现,只能尽力而为。


据《中国血友病患者治疗模式与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国血友病患者整体治疗现状不佳,预防治疗剂量与频次严重不足,人均年直接医疗费用高达45万元,大量患者面临误工、失业等问题。


孙竞教授表示,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是血友病治疗最核心、最基础,也是最优先的一环,但综合管理和多学科协作也尤为重要。“凝血因子是‘吃饱饭’,但怎么吃得健康、营养、安全,是综合管理要做的事。”孙竞教授说道。


治疗方法不断创新迭代


像曾毅一样,血友病患者的手背千疮百孔,正是源于持续注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需要静脉注射,与胰岛素皮下注射并不一样,因此,医护人员会手把手教会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学会静脉注射,居家治疗。


“这个难度实际上蛮大的,有的病人扎了10多针才扎入静脉,好在凝血因子注射比较安全。”孙竞教授表示,若按隔天注射一次的频次,一年需要注射约180次,这种可及性与经济问题无关,对于很多患者而言都是挑战。近期有皮下注射的非因子创新疗法在美国获批上市,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注射一次,就能把因子水平提升到10%甚至20%,期待创新药能更快进入国内,惠及中国血友病患者。


血友病的治疗,历经百余年发展,从最初仅能输注全血或血浆等血液成分治疗,到20世纪60年代凝血因子问世,再到近几年来包括国产品牌在内的多个重组凝血因子、基因疗法、非因子疗法涌现,血友病治疗有了很大突破。随着治疗药物的不断研发创新,患者的临床结局获得明显改善。“科技的进步,让血友病治疗有了很大突破。对于血友病而言,2025年是崭新的元年,很多创新药有望在今年上市。”孙竞教授说道。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王卡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