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展参展企业首次突破3万家,吸引超20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第137届广交会于4月15日在广州开展。
4月16日,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组织北京市11个区投资促进团组,在广州举办“2025广交会-投资北京推介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产业园区推介、对话交流、企业分享、展示与投资咨询洽谈等形式,积极对接广交会国内外参展商,宣传推介北京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变成投资商。
推介活动吸引了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中建科工集团等百余家湾区龙头企业,以及克诺尔、宝洁、新加坡丰树、戴德梁行等跨国公司代表参会,多家企业明确表达了“落户”北京的意愿。
4月16日,“投资北京”推介活动现场,多位广交会参展商与北京投资促进团组咨询对接洽谈。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供图
北京每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
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孟凡勇围绕“投资北京赢得未来”的活动主题,向参展商们推介了北京的优势。北京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全球科研高地与创新枢纽。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是享誉世界的创新之城。“创新”,已成为除了故宫、长城等文化古都标签之外,北京最具特点的标志性符号。
北京汇集了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的科学家数量居全球首位。从科技企业看,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已超越硅谷。判断一个城市是不是创新高地,要看它能否孕育出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北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世界第二。
从产业规模看,北京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不久前,外资企业接连对北京投下“信任票”,知名药企赛诺菲将在京投资10亿欧元新建胰岛素生产基地,创下该公司在华最大单笔投资纪录;阿斯利康将在京投资25亿美元设立全球战略研发中心,这是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在华最大的外商投资。
从支持服务看,北京近两年来瞄准人工智能等细分产业出台了70多项支持政策,平均每10天就有一项新政策落地。他介绍,北京连续实施1700余项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实现了营商环境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同时,北京政策创新优势明显,围绕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出台多项政策,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未来还将为科创企业提供大量授信额度。
北京各区竞逐产业“新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各区正形成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此次推介活动上,北京市东城、朝阳、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大兴、怀柔、房山、延庆等11 个区,纷纷亮出发展新名片,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东城区依托核心城区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聚焦金融、文化、数字经济,持续做强主导产业,不断完善“紫金服务”,赋能企业发展;大兴区详细介绍了区位交通、空间资源、产业规划布局等情况,并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着重介绍了区内围绕全链条服务助力企业落地的各项优势。
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是石景山区两大千亿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达56.7%;重点人工智能、科幻、工业互联网和虚拟现实4个特色产业,按照“一产业一园区”布局,打造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功能区。
门头沟区致力于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京西智谷”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依托央视超高清示范园项目,打造超高清数字视听产业高地,围绕原始创新的产业化,打造“中国心谷”心血管创新药械产业园;海淀区正着力构建以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业为赋能和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发展重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延庆区介绍了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产业情况,依托独特的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低空技术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技术要素聚集区;朝阳区在产业园区推介中,介绍了中关村互联网3.0产业园。朝阳区坚持“商务+科技”双轮驱动,不断引入潜力企业,构建数字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向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此外,北京市顺义区正在以汽车产业为核心,依托北京现代、北汽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标杆。
推介会现场,大家忙着添加联系方式。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供图
湾区龙头看好北京机遇,政企对话共绘合作蓝图
中建科工集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梁表示,北京在智慧城市、文体场馆运营领域的创新实践,与中建科工“城市综合服务商”的战略定位高度契合,“我们期待与北京在科技冬奥遗产利用、城市更新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流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7亿元,同比增长18%。随着京穗高铁实现“复兴号”全覆盖,两地人员往来突破350万人次,为产业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突破1.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43.5%,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随着“两区”建设持续深化,北京自贸试验区已形成123项制度创新成果,跨境服务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元。
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国际部部长付鹏举表示,京穗合作正从传统商贸领域向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高端领域拓展。“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会员企业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国家战略项目建设,推动‘湾区智造’‘北京创造’深度融合。”
本次活动上,包括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的多家企业在对接洽谈环节中表达了未来来京发展的意愿,北京正以开放姿态迎接投资者的未来之约。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