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小机械臂撬动产业大增长 科技民企聚智赋能石景山
新京报 记者 韦博雅 编辑 王进雨
2025-04-12 16:09
一支机械臂的“瘦身”进击。

工程师正在为机器人动作学习收集数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摄


走进北京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上百台机器人正井然有序地跟着工程师们学习人类的动作技巧。抬手、精准抓取矿泉水瓶、稳稳堆叠水瓶、再轻轻取下……一系列流畅而精准的动作,在工程师们通过遥操技术的细腻操控下,被机器人逐一复现,为它们抓取物体的能力积累着真实数据。


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训练中心,仿佛是一个未来科技的孵化场。上百台高自由度双臂升降机器人,宛如一群勤奋的学生,在工程师们悉心而耐心的“教导”下,它们时而伸展手臂,模拟抓取物体的动作,时而小心翼翼地调整角度,练习插花的技巧,又或是反复折叠毛巾,力求每一个动作都达到完美。在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中,仿佛能感受到每一台机器人未来更加智能、更加灵活。


“一个数据采集的操作员,一天大概可以产生一百条左右的数据,每年数据产量可超过百万条。”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负责人张钦锋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训练中心搭建了家庭康养、特种作业、新零售等十大实景场景。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学习动作,背后蕴藏着强大的科技力量。张钦锋介绍,机器人的“手臂”由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组成,而这正是它们得以高效完成任务的原因之一。


在石景山区,睿尔曼、元客视界、艾欧智能、傲意科技,知行机器人、强脑科技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成为民企在创新创业中的一个缩影。


睿尔曼相关产品零部件。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摄


机器人走进生活,超轻量仿人机械臂7年突围


睿尔曼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睿尔曼生态运营总监介绍,早在2010年,公司初创团队便开始探索机械臂相关技术,并于2018年提出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的理念。


睿尔曼生态运营总监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要想让机器人真正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实现广泛应用,必须推动机器人本体的精细化和轻量化。为此,睿尔曼对驱动器、电机、谐波减速器、控制器4大底层核心零部件进行了完全自主研发,公司推出的超轻量仿人机械臂成功解决了传统机器人因核心部件限制导致体积庞大的问题。


睿尔曼一名工程师以RM65系列机械臂为例介绍,该机械臂具有6个自由度,额定负载5公斤,自重7.2公斤(含控制器),负载自重比达1:1.44。与传统机械臂相比,在同等负载能力的情况下,睿尔曼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的重量减轻了约四分之三,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机械臂精准、灵活、轻便操作的需求,为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在完成相同5公斤负载任务时,传统机械臂整体重量需20公斤-25公斤且需额外控制箱,而睿尔曼机械臂不仅重量轻,还能瞬时承受八九公斤的重量 。”工程师表示。


如今,搭载了超轻量仿人机械臂的机器人,正在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训练,并逐渐显现灵活的一面。张钦锋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初期,工程师在控制末端灵巧手时,每秒仅能控制10次,控制频率很低,致使机器人无法很好地跟随人手进行动作。而经过睿尔曼和训练中心深入沟通,前者通过开放高频控制协议,将控制频率提升至每秒50次,这让灵巧手控制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睿尔曼机械臂已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覆盖率。目前睿尔曼机械臂已成为人形、服务机器人领域“入门第一大套件”,睿尔曼还为用户提供了双臂复合机器人、双臂升降机器人、单臂复合机器人、复合升降机器人、复合机器人等各种解决方案,同时广泛应用于具身智能、教育科研、医疗大健康和商业服务等领域。


元客方舟LuStage-F7D人脸光场重建系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摄


数字人“照进现实”,采集人体特征只需一分钟


走进北京元客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元客方舟)MAC元宇宙演艺制播科技中心,一个显眼的巨型装置映入眼帘——100多台相机与750多个光源共同构建而成,直径达6.6 米,宛如一个科技感十足的“大球”。


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名为LuStage-F7D人脸光场重建系统的装置,主要承担着数字人的采集与重建工作:当人步入“大球”内部,通过100多台相机的共同工作,可对人脸的细微表情、体态等进行全方位捕捉。随后,借助先进的算法技术,便可生成高度逼真的数字人三维形象。


MAC元宇宙演艺制播科技中心总监刘家宁介绍,当前,数字人在影视娱乐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电影、电视剧的换脸特效。除此之外,在新兴领域,VR大空间结合文旅IP,可制作高写实数字人,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


实际上,数字人已活跃在春晚数字分身、直播带货、电影预览片制作等多个场景。“当导演与演员对表演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或者导演需要吸引投资时,制作 2 - 3 分钟的数字人预览片是个绝佳选择,这种预览片制作速度快,且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刘家宁表示。


“采集人体特征只需要一分钟,白模重建的话在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但如果用于电影电视剧等商业播出场景,则需要后期精细化修缮。”刘家宁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在科技中心二楼的FZMotion光学运动捕捉技术实验基地,一名工作人员正身着带有“标记点”的特殊服饰进行动作捕捉采集。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标记点”能够反射红外相机发射的红外光,从而让相机精准地捕捉每一个动作细节。


“这项技术可以用于数字人的动作捕捉,为游戏、动画、电影中的数字人提供支持,同时还可用于机器人AI训练,通过镜头精确捕捉手指和身体的动作,可以训练机器人的抓握和移动,这种方式相较于其他捕捉方式更稳定可靠,数据也更精确。”这名工作人员表示。


从“大小脑”到“本体”,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聚变成势


贝壳财经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石景山区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已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且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作为创新高地,石景山区集聚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各环节企业十余家,覆盖了从“大脑”到“小脑”再到“肢体”和“本体”制造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了技术互补、协同发展的布局。


除了睿尔曼和元客方舟外,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头部企业因时机器人、专注人形机器人小脑控制技术的迅连科技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识因智能科技,以及于今年3月初成立的乐聚通研(北京)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均位于石景山区。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石景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 年)》两份文件,旨在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的广度与深度,并将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全面发力,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作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石景山还在加快推动科技与文化创新交融,加速打造京西科幻之城。


目前,石景山区已建成产业空间20万平方米,核心区集聚咪咕文化、当红齐天、元客方舟等科幻上下游企业130余家,全区科幻企业总数突破230家,占北京市总量近三分之一,2024年实现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16%。


人形机器人和科幻产业走上台前,离不开民营经济创新发力。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五经普数据显示,石景山区共有民营企业28511家、占全部企业比重96.2%,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区40%以上的收入和税收、50%以上的利润、60%以上的就业,已经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石景山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表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一揽子助企纾困和惠企暖企政策,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困难,擦亮“石景山服务”品牌,持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韦博雅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民企显身手,奋进正当时

相关推荐
“千人进千企”产研对接活动在怀柔科学城举办
新京号
亚洲最大无人售货机、数字人模型生成,在北京感受满满科技味儿
北京
智谷风来
新京号
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应用场景增至8类
北京
今年上半年北京石景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6.6亿元
北京
“石景仙山 京西福地”文旅专题展邀您共享
新京号
产业布局、技术领跑、创新提速!中国药谷绘就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新京号
北京经开区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典范区
北京
聚焦人工智能,服贸会文旅板块海淀专题展亮相首钢园
北京
从“引进来”到“融进去”石景山外资招引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