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此次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震级最高的地震灾害。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此次地震中受灾较重的曼德勒省、实皆省、内比都等地,大量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数百栋房屋损毁或倒塌,救援和医疗物资严重匮乏。
云南大学一位专注缅甸研究的学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缅甸近年来政治动荡和武装冲突频发,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此次人道主义救援的复杂性。
另一位学者,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姚颖曾在震前多次赴缅甸田野调查,她向新京报记者指出,与2008年缅甸遭受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时不同,此次军政府当局未限制国际援助力量进入。
3月29日,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新闻发言人李明应询表示,缅甸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派遣两支救援队,并提供帐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饮用水等灾区急需物资。
缅甸地震中一座倒塌的建筑。图源:央视新闻
乡村地区建筑多为竹木结构
根据此前的调研,姚颖认为此次地震救援存在多种难点。一方面,缅甸的基础设施欠佳。道路硬化率只有20%左右,且已硬化道路的质量普遍较差。另一方面,缅甸建筑物普遍质量不高,很难抵御地震冲击。
此外,缅甸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普遍的供电不足问题。她在2019年曾就缅甸中部农村地区的供电问题做过研究报告。缅甸城区主要依靠国家电网供电,停电时靠柴油机发电;农村地区则主要依靠太阳能等分布式供电,条件一般的家庭很多从电动车或机器上拆下蓄电池作为储电设备,通常是白天充电,晚上仅够供灯泡、电扇使用,给手机充电,有柴油电机或蓄电池大的家庭才能供其他电器。
2019年10月,缅甸乡村地区供电设备。受访者供图
曼德勒省和实皆省所在的缅甸中部干燥区是人口密集的区域,也是农作物种植的重要区域,乡村人口占多数。她提到中部的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相对不那么依赖国家电网和外界输入物资,因此可能“会比较有韧性”。
同时,根据2014年缅甸人口普查的数据,约80%的家庭居住在木制或竹制房屋中,只有约11.3%的家庭居住在砖混结构的房屋中。姚颖认为,在地震中木制或竹制房屋具有较高的弹性和较低的重量,对人造成的伤害相对砖瓦房更小。
上述云南大学学者也提到,缅甸城镇地区房屋与人口密集,损失通常更严重;而乡村的木制或竹制房屋,屋顶为彩钢瓦或铁皮,此类轻质材料反而能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缅甸乡村地区竹木质房屋。受访者供图
姚颖还提到,气候问题也可能成为地震救援的一大难点。她介绍,震源所在的地区气候干燥炎热,去年最高温度出现在4月底,达到48摄氏度,严重影响当地人生活。“当地即将进入热季,之后便是雨季,需防范虫害、登革热和疟疾等风险。”她特别指出,蚊帐或成地震救援中紧缺的物资,尤其是因地震导致不得不集中居住在帐篷的灾民。
灾害发生后,她加入人道主义援助群,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作为缅甸语专业学生,她协助翻译工作。她提到,“当前信息甄别中最迫切的是识别交通堵点,确保饮用水、血液制品等救援物资能在黄金72小时内送达。”
民间组织有互助行善传统但存局限性
上述云南大学学者介绍,震中曼德勒作为政府控制下的大城市,救援工作相对容易开展;但在部分冲突地区,由于武装力量割据,救援物资和人员难以有效抵达,“受灾数据的完整统计可能都难以实现。”
该学者特别强调,此次地震救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缅甸民众自发的邻里互助。缅甸乐善好施的传统全球闻名,其行善指数位居世界前列,这种特质源于深厚的佛教信仰和历史文化。
同时他提到,“缅甸的佛教寺庙不仅是信仰中心,更是灾害应对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机构。”该学者指出,寺庙能迅速组织僧侣和社区居民,构建基层自救网络,这种响应机制已成为缅甸社会的显著特征。
2019年10月,缅甸民众在寺庙聚集商议事件。受访者供图
但该学者也指出缅甸民间救援的局限性。志愿者多为未接受专业训练的普通民众或僧侣。作为非地震频发区和欠发达国家,缅甸尚未建立系统的民间救援培训体系,“现有能力仅能应对小范围火灾、风灾及社区活动。”
姚颖持同样观点。她提到,缅甸2021年局势突变后,在缅国际组织撤出,本土民间组织也逐渐式微。尽管非军政府控制区近几年出现新兴民间组织,但面对此次70年一遇的地震,其能力不及专业国际组织。
与2008年“纳尔吉斯”风灾不同的是,此次军方主动向国际社会求援。据央视新闻报道,缅甸领导人敏昂莱28日表示救援人力和物力严重不足,请求国际社会援助。缅甸政府同日呼吁民众捐献血液和医疗物资。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缅甸地震答记者问时表示,作为友好邻邦,中方高度关注缅甸地震灾情,愿根据缅方需要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帮助缅甸人民渡过难关。
新京报记者 徐鸣 编辑 杨海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