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倾听“一米声音”,东城区“儿童责任规划师”参与公共空间改造
新京报 记者 陈琳 王贵彬 编辑 刘梦婕
2025-03-29 21:51

“适当拓宽路口非机动车道”“增设临时落客岛”“不要把汽车停在人行道上”“调整红绿灯变灯时间”……3月29日,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大街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民意征集暨“一米声音——儿童责任规划师提案征集”评选活动在灯市口小学举办,来自大街沿线4所中小学的7组17名同学,以演讲的方式展示了对大街公共空间改造的提案设计。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分局、东城区城管委、东城区教委、东华门街道主办。最终,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王佳萱同学的《平安上学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杨乐川同学的《灯市口通学路》以及北京景山学校朱珠、于子墨、李昀锦、胡宝文、马翎阁同学设计的《通学路上的困扰——灯市口大街上下学出行建议》获得“最佳提案奖”,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们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儿童责任规划师。

 

“与以往的环境整治提升不同,未来在灯市口大街的改造中,我们将更加关注沿街儿童和青少年需求,同时动员沿线学校、单位参与,实现街区更新的共建共享。”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说。本次征集活动也标志着东城区正式启动全市首个儿童责任规划师全程参与的环境建设系列活动。


3月29日,东城区灯市口大街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民意征集暨“一米声音——儿童责任规划师提案征集”评选活动在灯市口小学举办。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高峰期通学人流达万余人,拥堵难题待破解

 

灯市口大街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是东城区2025年重点环境建设项目。提升范围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世纪大厦,总长度约1255米,整体改造面积约2.9万平方米。

 

据东城区城管委介绍,灯市口大街不仅是生活和商业服务街区,还承担了王府井与崇雍大街之间重要的交通功能。大街北侧集中了景山学校、灯市口小学、二十五中学、一六六中学、东华门幼儿园等5所学校幼儿园,在校师生6100余人。大街东口可通往北京协和医院,西口可通往王府井、故宫等文旅景区。早晚高峰期间,仅通学人流瞬时就可达1万余人,成为备受关注的市级交通堵点之一。高峰期人车交织、行进缓慢、交通安全以及公共空间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周边居民和单位。

 

“与我们以往改造的街巷不同,灯市口大街街区功能复合,通学、通勤、文旅、就医等交通需求交织叠加,瞬时交通压力大,有的同学提出‘晚出门5分钟,到校就晚半个小时’。”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全年超过四分之三的天数都涉及通学交通,学校、学生和家长既是现象产生的源头,又是治理的重要力量。

 

为此,东城区城管委在前期调研中,也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考虑到重点是学生群体,因此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引导孩子们参与创新设计,成为推进改造提升的重要切入点。


同学现场讲解展示对灯市口大街及周边公共空间改造的提案设计。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俯身倾听“一米声音”,让儿童参与空间改造

 

今年2月开学后,“一米声音——儿童责任规划师提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广泛动员周边中小学生报名参与,以“儿童责任规划师”身份,在家长和指导老师协助下,完成从现场踏勘、调研分析、分类整理到总结提案的全流程设计提案。

 

为什么活动叫“一米声音”?东城区委常委、副区长孙扬说,儿童视角独特,他们站在一米左右高度看城市,能发现大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儿童对城市的需求也与成人不同,而这些往往被忽视。所以需要我们俯身下去,贴近一米左右用心倾听”。孙扬强调,未来灯市口大街的改造,是东城区着力改善“学医景商”场所周边交通的具体实践,而“一米声音”恰恰丰富了“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的内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波介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有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让儿童行使参与城市规划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意将调查研究、梳理需求、剖析问题、研究设计等责任规划师的规范工作流程,移植到活动中来,不仅让孩子们体会‘角色扮演’、岗位体验的乐趣,更能培养孩子们关心城市发展、关心社会公益的意识。”

 

对此,孙扬也表示,过去治理“城市病”,就像“全科大夫”,诊治的是城市中的常见病,解决广大市民的常见诉求。但在研究治理灯市口大街时,亟须增加“儿科”,就像儿科大夫与孩子沟通交流那样,全面、真实、准确了解孩子的感受。“儿童责任规划师和我们就担负起‘儿科大夫’的职责。”


汇集150余条通学建议,支持儿童责师参与后续环节

 

活动前期,通过“共绘我的通学路”意见征集活动,承办方共收集到来自4所学校同学的150余条通学建议。针对通学路上遇到的问题,参加活动的“小责师”们运用或风趣幽默、或充满活力、或稚嫩可爱的语言,逐一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调研方式以及建议措施等内容,获得了在场专家评委的点评。专家评委们认为,孩子们“用心、用脑、用情”“图文并茂,态度认真”“分析问题有深度,非常全面”“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专家评委现场聆听同学们的提案设计。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经过一个小时的展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纪卓成同学的《灯市古街·畅通护航》,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侯天予、金灏帆、李泽蕤、王孝妍、阎思澄同学的“方便你我他设计”获得了“最佳表达奖”;东城区灯市口小学范鑫潼、梁钊赫同学的“彩虹步道设计”获得了“最佳创意奖”;东城区灯市口小学张信志、张珺贺同学的“增设信号灯设计”获得了“最佳慧眼奖”。

 

孩子们的设计提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李利介绍,集齐孩子们的设计后细致归类,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视角找到了这条街的“病灶”,主要集中在道路布局问题、交通信号问题、破损地面问题、公共空间营造问题等。在孩子们看来,灯市口大街的改造应该优先保障通学通勤的“快进快出”,其次是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安全,最后是公共空间的美化延伸利用。

 

在建议方面,孩子们的想法也更加多样化,如更改红绿灯的变灯时长、增设港湾式临停区、设置家长等候区等。“他们的想法既实用又富有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儿童对于友好公共空间的渴望与期待。这些设计提案不仅是对现有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更是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李利说。

 

参与组织活动的灯市口小学臧老师拿着孩子的提案作品欣慰不已,“看着他们从毫无头绪,到现在一方在台上娓娓道来,另一方在台下加油鼓气,我作为指导老师真的很为他们高兴。”臧老师介绍,灯市口小学位于灯市口北巷最北端,交通压力较大,学校前期也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比如施划彩虹通学路、错峰接送学生等。“这次从孩子们的设计提案中看到他们更有新意的想法,对更大范围提出了改造举措,我们很期待后期能吸纳进项目中,尽早实施落地。”

 

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针对这些“一米”痛点,着手制定具体改造方案,并继续支持儿童责任规划师参与后续的方案评审、施工改造、旁站监督、验收体验等工作环节,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和完善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的特色机制,加快推动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改造。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贵彬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胡同乡愁六记
北京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让城市更“可爱”!北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今年关注这些事
新京号
拓宽人行空间、新增3个口袋公园,海淀区北太平庄这条道路大变样
北京
讨论“厌童”,需要听见儿童的声音
文化
用“绣花功夫”恢复北京胡同肌理
时事
胡同新生“草厂”留乡愁
北京
万字长文,带你感知不一样的芜湖!
时事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发布
第一看点
“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友好城市怎么建?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