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月25日),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古海奇迹——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化石精品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幕,约210件珍贵化石与精致模型展示了寒武纪澄江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据悉,此次为收费展览,展期将持续至5月11日。
2月25日,国家自然博物馆,观众在参观“古海奇迹——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化石精品展”,中间是古生物放大后的模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澄江化石地是中国首个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地
澄江生物群作为迄今已知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精美、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被认为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实证,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澄江生物群产于以昆明海口-安宁-澄江为中心的我国云南东部地区,化石保存在寒武系第二统筇竹寺阶玉案山组中上部地层中,包括大量举世罕见的完整的软躯体化石。
讲解员在讲解澄江小舌形贝的知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目前,该地区已发现20多个门类、300多个物种,这些化石不仅完美展现了动物演化树的最早轮廓,还生动再现了大约5.18亿年前多姿多彩的海洋生命世界。
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始于1984年。那一年的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在云南澄江帽天山西坡首次发现带软躯体构造的长尾纳罗虫化石,由此发现澄江生物群,也拉开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的序幕。
2001年3月6日,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云南澄江动物群(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地。
小朋友在看多刺原始箭虫模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观众可近距离观看“天下第一鱼”化石
本次展览内容丰富,展出珍贵化石与精致模型约210件,为观众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古生物视觉盛宴。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全方位展示了寒武纪澄江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第一单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带领观众回溯至约5.18亿年前,见证生命演化历程中最为辉煌的篇章。第二单元“澄江生物群中的无脊椎动物”则详尽地介绍了澄江生物群中种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动物、刺胞动物、骨骼栉水母、曳鳃动物、腕足动物、毛颚动物、叶足动物、奇虾、节肢动物以及古虫动物等,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些古老生物的独特之处及其在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云南澄江出土的早寒武世的中间型古莱德利基虫和模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第三单元“澄江生物群中的脊椎动物”集中展示了澄江生物群中脊椎动物化石的珍贵标本,揭示这些古老生物的形态与习性,以及在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中所处的重要阶段。第四单元“来自远古的神秘动物”聚焦于澄江生物群中一些极具神秘色彩的生物,如云南虫和具翼泳虾等。这些生物独特的形态与习性,使其成为了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第五单元“海洋食物链的起点——藻类”则向观众展示了寒武纪海洋中藻类的多样性,揭示了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凤娇昆明鱼于1999年才被发现,却将脊椎动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五千万年,成为轰动世界的“天下第一鱼”,可以说是“人类的祖先”。别看它身体小,仅有约3厘米长,但已经出现了头、躯干和肛后尾的分化。身体呈纺锤形,具有背鳍和腹鳍,一对眼睛,5对鳃囊,具脊索、双“人”字形肌节,具备了脊椎动物的基本身体构型蓝图。凤娇昆明鱼的发现,为探索生命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在现场,观众还能看到外形怪异的“怪诞虫”、被称为“九眼精灵”的中华微网虫、形似抚仙湖的延长抚仙湖虫等神奇生物。此次为收费展览,展期将持续至5月11日。
云南澄江出土的早寒武世的延长抚仙湖虫。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