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正值乙巳蛇年的立春之日。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预示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上午9点半,北京古观象台城墙下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在此举办第十八届乙巳蛇年立春文化节,现场再现古老的“鞭打春牛”仪式,提示大家,春天来了。
2025年2月3日,建国门街道第十八届立春文化节在北京古观象台盛大举行,为市民们带来了一场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活力的新春盛宴。图为“春姑娘”鞭打春牛。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春姑娘”和“牛童”送出春的祝福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春气始而建立也,意味着寒冬已尽、春意萌动。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一进入会场,便能看到以传统立春元素为主题的布置,红灯笼高高挂起、风车随风转动、春字贴画剪纸点缀其间,将人们带入了一个诗意盎然的春日世界。
活动开始前,一段特别录制的喊春视频率先亮相。视频中,建国门的“春姑娘”与“牛童”组成的喊春队伍脚步遍及街道,历史悠久的智化寺、守护城市洁净的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护民平安的金宝街消防救援站、温馨和谐的外交部街社区,直至繁忙而有序的北京站。每到一处,小朋友们总是满怀热情地递上福包,送出新春祝福。
“春姑娘”喊春“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稚嫩的童音清脆悦耳。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牛童”和“春姑娘”们组成的喊春队伍从建国门彩虹桥出发,一路欢歌笑语,向着古观象台前行。“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稚嫩的童音清脆悦耳,为人们带来了春的讯息,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随后,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宣布立春吉时,宣告新的一年开启。
“牛童”和“春姑娘”们组成的喊春队伍从建国门彩虹桥出发,向着古观象台前行。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立春“鞭打春牛”提醒农事,祈求五谷丰登
精彩的开场舞后,民俗专家刘惠民登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着立春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引领现场观众穿越时光长河,共同领略古人对自然节气的智慧感悟。
为春牛点睛是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刘惠民的指导下,三位鞭春人各打三鞭,“春姑娘”打出第十鞭,寓意着驱赶冬寒、迎接春天,预示着新一年的丰收与吉祥。随后,“春姑娘”“牛童”们将牛肚中的福袋掏出,嘉宾们上台抛洒福袋,将福气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小“牛童”高兴地喊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立春是一年里的第一个节气,预示着春耕的开始。”刘惠民告诉记者,在古代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立春备受关注。“鞭打春牛”的民俗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也是对农事的提醒,它意味着农民应该开始准备春耕工作。这一天人们把家里的牛牵出来,举行“鞭打春牛”仪式,也是为了警示一下牛,该下田劳作了。
舞狮表演。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但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人们是不舍得打的。过去在民俗中“鞭打春牛”用的是纸扎的牛,外糊一层泥巴,在牛肚子里放上五谷杂粮以及小的泥牛。“大家把春牛打碎之后,民众都会上前去抢一块泥牛的泥巴带回家,放在自家的田地上,希望这一年土地肥沃,把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揣一把放到自家粮仓里,预示着这一年五谷丰登。如果家里还有母牛,最好再挑一个小的泥牛带回家,预示着今年自家还能再产一头牛,所以立春是我国农耕文明中,民众对整个春天以及这一年充满着美好愿望的一天。”
现场舞蹈表演。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二十四节气文化雅集系列活动启动
除了传统仪式,现场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摊位。值得一提的是,建国门街道金北戏剧公社的文艺爱好者们特别加入,他们身着时代服饰,通过原汁原味的吆喝声再现昔日京城的繁华风貌,为市民们带来一场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彰显了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老字号非遗产品展销区内,传统技艺的魅力尽情绽放。吴裕泰的茶香四溢,仿佛将春天的气息融入其中;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历经350余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工美旗下的各类工艺品,工艺精湛,尽显匠心;北京市珐琅厂的景泰蓝制品光彩夺目,不愧为“中国景泰蓝第一家”;龙顺成的硬木家具庄重典雅,京作工艺韵味十足……市民们不仅可以在现场近距离欣赏传统手工艺之美,还能直接购买到各式各样的经典非遗产品,让人们在游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与商业的有机融合。
春日福礼兑换区同样精彩纷呈,嫩绿的春茶飘散着清新香气,精美的簪花灵动雅致,春饼、春糕、春糖不仅是美食,更寄托着人们对新春的美好祈愿。互动游戏体验区人气爆棚,“好运古铜钱”“财运滚滚球”“时来运转上上签”等趣味游戏,让参与者在欢笑中感受着节日的喜庆与祝福。
除了传统仪式,现场还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摊位。图为市民参与春日福礼兑换。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最为吸引眼球的应属集章打卡活动,建国门街道将精心设计的“二十四节气”原创表情包定制成独特印章,并将印章分散布置在各个活动区域,人们穿梭打卡,沉浸式体验节气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建国门街道还将推出“穿越四季·品味节气”二十四节气文化雅集系列活动,涵盖文化讲座、民俗体验、美食品鉴、朗诵演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节气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