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巅刚露出一抹亮色,炊烟就从村里升起了,笔直的一缕,在半空忽然散成一片薄雾。
太阳还没有升起,早起的高万辉穿过蜿蜒的石板路,爬上高高的台阶,走进村里的礼堂,查看头天夜里揉好的面,面团醒了一夜,刚好包饺子。
1月22日农历小年,京西深山里,门头沟区雁翅镇高台村,村民们准备了6000多个饺子,准备了春联和福字,准备了一台晚会,邀请十里八乡的人们一起过年。
1月22日中午,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秧歌戏演员高连怀和张淑英正在商量表演细节。
山村小年的饺子宴
高台村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山村,数百年中,人们在山坡上建起村庄,开出农田,种植粮食和蔬菜。过去几十年,村里的人越来越少,146个户籍人口的山村,常住的只有40多人。
1月21日中午,俯瞰门头沟区雁翅镇高台村。
但高台村并不凋敝。村支书高连义介绍,2018年以来村里办起合作社,在山林中种植果树,在山沟里打造水景。2024年,这个小山村的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
1月21日晚,高台村,高台村村支部书记高连义正在进行迎新春布置。
只是村里年轻人太少。第一书记孙鹏凯和驻村选调生管政豪是村里少有的年轻人,管政豪总是在想,怎么才能让这个小山村更热闹一点儿。
从小年开始,宁静的山村忽然有了热闹气象。
1月22日上午,高台村,村民正在包饺子。
高万辉走进礼堂时,村口漆成朱红色的木廊下,正有人挂上一个个写着灯谜的纸条。骑着三轮车的男人们拉来一捆捆的柴火,有人忙着点燃灶火,架起大锅,火焰毕剥间,锅口就扑出了热气,沾染在人们衣襟上。
1月22日中午,高台村,村民借来灶台,为饺子宴做准备。
上午九点多,太阳照进礼堂宽敞的玻璃窗里,落在长长的条桌上。村里的女人们站成两排,和馅、擀皮、包饺子。皮和馅儿在她们的手里轻轻一转,一个小巧的饺子就出现了,一个接一个,在盖帘上摆成同心圆。
1月22日上午,高台村,村民手捧刚刚包好的饺子前往灶台。
一个多小时的工夫,礼堂里就摆满了饺子。老人们和孩子们渐次到来,有人在一角搭起桌子,摆上笔墨,写出一张张福字、一副副对联。也有人坐在收拾好的长条桌旁,摆上各色凉菜,等待饺子煮熟的那一刻。
1月22日中午,高台村,村民正在下水饺。
礼堂门前的高台上,锅里的水开了。两个柴火灶同时开始下饺子,一锅煮熟,不锈钢的大托盘能装满两三个,流水一般地端进屋里,人们一拨又一拨地进去,吃饱,再出来,站在高台边的矮墙前,聊天、晒太阳。
1月22日中午,高台村,饺子宴开席,热腾腾的饺子上桌。
“吃了15个,”高万福说。这位80岁的老人身体健康,能爬上陡峭的台阶,能干家务,“还能干活儿,比呆着不动强”,他说。
戏曲里的故乡
为了小年这一天,大家准备了很久,一场“村晚”也是其中之一。
1月21日下午,苇子水村,排练现场,雁翅镇苇子水村村民高连晴正在扮演李逵。
为了这场“村晚”,村里的老人们走出自家的院子,穿上鲜艳的衣服,在广场上开始排练舞蹈、合唱,一派时尚气息。
1月21日下午,高台村,村民正在排练。
这场“村晚”不只是高台村的热闹,也是周边多个村庄共同的事情。
1月21日下午,苇子水村,排练现场,村民看得津津有味。
距离高台村不远,苇子水村的村民活动室里,张淑英从中午12点左右就开始化妆,她是北京市非遗苇子水秧歌戏的演员。
1月21日下午,苇子水村,秧歌戏演员张淑英向师父高增财请教,为村晚表演做准备。
秧歌戏不是秧歌,是北方大山里传统的戏曲。村民们代代传承,在农闲时节翻出锣鼓锵钹、唢呐二胡,走街串巷,翻山越岭,在一个个村庄里演出。
几十年中,许多事情都在变。比如传统的秧歌戏,最年轻的演员五六十岁了,还有80岁的老人,虽还能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可毕竟不似当年。
1月22日中午,苇子水村,秧歌戏演员高连怀在村边道路上拍照留影。
但也有许多事情没变,那些藏在人们记忆中的旋律,那戏文里的故事,早就熟稔在胸。在锣鼓响起的那一刻,被重新唤醒,回荡在村庄和人们的心里。
1月22日下午,高台村,村民在礼堂里观看村晚表演。
张淑英这次准备的是一段“刘秀走国”。台上唱念做打,台下的老人们点着头打着拍子,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翻山越岭去看一场戏的年代。不同的是,如今有宽敞明亮的礼堂,有暖气,有瓜子花生,还有时令水果。
1月22日下午,高台村,秧歌戏演员高连怀和张淑英表演《刘秀走国》。
这一天,高台村涌进了许多人,村道上、台沿上到处站着人,有人静静地听戏,也有人三三两两地站在一起,一声好久不见,就能引出说不完的故事……
1月22日下午,高台村,村民拍摄节目。
下午时分,演出接近尾声,太阳西斜,山间慢慢有了薄薄的雾气。但这场热闹还远没有结束,锅里的水还热,灶下的火未熄,包好的饺子还有很多。年,才刚刚开始。
1月22日下午,高台村,村晚现场,抽奖环节,村民高举中奖凭证。
记者 王子诚 摄影报道
记者 周怀宗 文字报道
编辑 贾悦 刘晶 张湘涓
校对 付春愔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