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1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四成,有效发挥了“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C919累计交付16架
张云明介绍,“创新突破”是去年的一个关键词。重大装备有突破,C919累计交付16架,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实现全船贯通;基础领域有突破,全球首台25兆瓦级风电主轴轴承和齿轮箱轴承、全球最大打桩船主油缸等成功下线,高铁、核电装备用高性能紧固件开发及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高新技术产业有突破,2024年48种创新药、6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1000千瓦级民用涡轴发动机取得型号合格证,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在“助企强企”方面,去年推动出台《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全年减税降费及退税超2.5万亿元。上线中小企业服务网,累计为70余万家中小企业免费提供各类服务;实施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专注主业、聚力创新、梯次成长的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将实施全国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
张云明介绍,2024年,我国工业经济克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从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保持增长,电子、有色、化工、汽车等重点行业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超4成。从地区看,31个省份中29个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93.5%。10个工业大省平均增速为7%左右,绍兴、南昌等工业大市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稳定工业增长的中坚力量。
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9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6.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较2023年提高0.6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9.2%。特别是在“两新”政策的作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比全部投资高12.5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企业活力上,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生产、效益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目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1.2万家,较2023年末增长6.1%。
张云明表示,下一步将启动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完善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政策机制,支持各地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研究制定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工作方案,加力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着眼“十五五”谋划推出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实施全国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推动落实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关措施,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
去年数字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
数字产业持续壮大,2024年前11个月完成数字产业业务收入31.7万亿元,同比增长5.4%,数字产业实现利润总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4.0%。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介绍,去年数字产业不仅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围绕新一代信息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显示、物联网等领域,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数字产业集群,成为数字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1—11月,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规模前10大省份合计完成业务收入25.8万亿元,同比增长6.4%。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福建八个省市规模超过万亿级,拉动全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增长4.9个百分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目前,数字产业领域已累计支持建设了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快突破,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2024年1—11月,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陶青介绍,将加快研究出台促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强数字产业运行监测,强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落实,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整治弹窗关不掉等问题,全年责令整改和通报下架5200余款APP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去年工信部在便民利民惠民、应急通信保障、用户权益保护、网络安全保障等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便民利民惠民方面,推动基础电信企业进一步提升电信业务线上办、异地办的能力,APP和客服热线等线上渠道业务办理量占比超过90%,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全国3万家营业厅支持跨省通办,覆盖所有的区县。在应急通信保障方面,联合13个部门制定出台加强极端场景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意见,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改建超级基站1200多个,配置应急通信无人机87架。针对洪涝、台风以及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累积储动人员152万人次,车辆53万辆次、油机85万台次,全力保障抢险救灾“生命线、保障线、指挥线”。
在用户权益保护方面,建成全国APP检测及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APP检测,着力整治弹窗关不掉、“摇一摇”乱跳转等突出问题,全年责令整改和通报下架5200余款APP,在架APP抽检合格率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加大非应邀商业电子信息治理力度,“来电来信免打扰”服务9.7亿用户,用心守护人民群众安宁生活。
在保障网络和数据安全方面,深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公共互联网安全威胁1.5万余个。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他表示,今年工信部将着眼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数字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信息通信业治理水平。加快数字技术与居民消费场景深度融合,助力政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公平可及。完善电信和互联网服务标准规范,2025年力争全面实现电信业务线上办。深入推进网站和APP适老化改造,引导行业企业推出更多的便民惠民服务。
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已实现量产应用
张云明介绍,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迈上千万辆级台阶,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在汽车新车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9%,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产品性能、产业体系、使用便利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产品性能方面,车辆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智能辅助驾驶、人机交互技术的快速进步让开车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主动悬架、智慧灯光系统等配置从高档车向大众用车普及,新能源汽车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车“首选”。使用便利性方面,以充电服务为例,我国已建成充电桩1281.8万个、换电站4443座,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量产应用。
他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针对性采取措施,努力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包括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快突破新体系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落实好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车购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制定促进换电模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深化重点领域推广应用等。
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产品下沉到乡镇和农村
陶青表示,在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家电领域消费增长尤为突出。例如,2024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3%。2024年“十一”期间,国内市场彩电销售额同比增长28.1%,75英寸、85英寸电视和Mini LED电视等产品进入了更多中国家庭。超百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前列,轻工、纺织出口额均占全球30%以上,小家电、化纤、大宗原料药年产量分别占全球的80%、70%和40%,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优质优价消费品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
今年,将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制定增强轻工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助力扩大内需行动方案,组织实施纺织服装卓越品牌“赋新”计划,培育一批千亿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支持地方创建一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比如大家熟悉的山西老陈醋,持续打造消费新的增长点。
以历史经典、时代优品、潮流新锐三个大类为重心,加快中国消费名品方阵建设,用三年左右的时间着力培育千件优质品牌,打造一批国际一流消费品企业。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产品下沉到乡镇和农村,让更多优质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此外,制定纺织、轻工、食品、医药等重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在消费品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遴选推广一批“数字三品”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