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过去,加沙地带,仍未迎来真正的停火。
2025年1月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的第15个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各方斡旋下,于1月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重启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谈判之初,一度有可能达成协议的积极信号传出,但数天后,加沙停火谈判出现“卡顿”,尚未有达成协议的时间表。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各方斡旋下已多次举行加沙停火协议的谈判。2023年11月,双方曾达成一次临时停火协议,但此后便在多个核心问题上互不退让,致使谈判陷入僵局,加沙民众和国际社会多方期待的下一次停火仍未到来。
分析指出,加沙停火谈判一波三折、未见突破,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多项核心议题上差异巨大、互不退让,使得加沙停火谈判的前景难以预测。
谈判难突破
一年多之前,哈马斯与以色列的代表便在多方调解人员的斡旋下坐到了谈判桌前,就加沙停火协议进行间接谈判。那时,新一轮巴以冲突刚爆发不久。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从加沙地带对以色列发起突袭,造成约1200人死亡,约250人被哈马斯武装人员带回加沙地带扣押。哈马斯在当天发表声明,正式宣布对以色列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并表示已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随即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以军开始空袭加沙地带。由此,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
本轮冲突爆发后,加沙地带大量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引发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同时,多名被扣押的以色列人质下落不明。在此形势下,多方调解人员斡旋于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并在约两个月后促成双方实现迄今唯一一次的暂时停火。
2023年11月24日,哈马斯同以色列达成的临时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停火由最初协议的4天延长至7天。其间,双方分别释放数批被扣押人员,包括燃料在内的更多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
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马吉德·安萨里曾告诉媒体记者,各方“都希望这次停火能带来机会”,以“达成永久停火”。然而,这一期望并未实现。2023年12月1日,以色列军队便恢复了对加沙地带的空袭行动。
时间来到2024年。3月31日,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以色列派代表参加。哈马斯方面表示不会出席,而是等待斡旋方与以色列的谈判结果。4月4日,哈马斯高级官员乌萨马·哈姆丹发表声明说,谈判“无进展”。
同年6月10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提出分三个阶段实现加沙全面停火:第一阶段实施“立即、全面和彻底”停火,以军从加沙地带所有人口聚集区撤出;哈马斯释放部分被扣押人员,并归还部分遇害人员遗体;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第二阶段,哈马斯释放余下被扣押人员。作为交换条件,以军全部撤出加沙地带。第三阶段开启加沙地带的大规模重建计划等。对于该决议,哈马斯表示接受,以色列则坚持在加沙地带开展军事行动。
当地时间2025年1月7日,巴以冲突持续,加沙地带城镇拜特哈嫩遭袭后升起浓烟。图/IC photo
尽管以色列政府官员于7月4日证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批准继续与哈马斯就停火、释放被扣押人员进行非直接谈判,但数月过去,在埃及开罗和卡塔尔多哈举行的多轮加沙停火协议谈判一再落空,未见突破。
直到2024年12月,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停火谈判释放积极信号,双方均表示围绕停火和互释被扣押人员取得进展,“前所未有接近达成”协议。但协议最终并未达成,双方互相指责对方阻碍停火进程。哈马斯发表声明说,以色列在停火谈判中就以军撤离、释放巴方在押人员、允许巴方流离失所者返回家园等议题提出“新问题和新条件”,使停火协议推迟达成。以色列总理府则发表声明称,哈马斯违背已达成的谅解,为达成协议制造“新障碍”。
2025年1月3日,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在多哈重启,但出现了“卡顿”,尚无达成协议的时间表。哈马斯高级成员乌萨马·哈姆丹1月7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责以色列阻碍停火协议达成。以色列外交部总司长埃登·巴尔塔尔当天在另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埋怨”哈马斯是促成被扣押人员获释的“唯一阻碍”,声称以色列致力于达成停火协议。
立场差异大
分析指出,加沙停火协议的谈判未有突破,主要是由于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多项主要议题上坚持原先立场、互不让步。
是否停止在加沙地带的行动是双方的主要分歧。据新华社报道,日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重启的新一轮加沙地带停火谈判出现“卡顿”,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以色列互相指责对方立场顽固、不作妥协。哈马斯提出,释放以方被扣押人员的前提是以色列“全面停止侵略”并从侵占领土“全部撤军”;以色列则坚持,只有彻底消灭哈马斯并解救出所有被扣押人员才会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关于以军撤出加沙地带后的安排,双方也是僵持不下。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对新京报记者分析,“按照以色列的设想,在加沙地带未来的政治架构中要留下以色列的话语权,哈马斯不可接受这样的条件,因为这样意味着哈马斯的合法性及其内部关系会受到较大挑战,因此双方的立场差异巨大,短期内恐难达成一致。”
当地时间2024年12月31日,加沙地带汗尤尼斯,巴勒斯坦民众领取慈善机构分发的救济食物。图/IC photo
双方在释放被扣押人员的问题上同样扯皮不断。综合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去年12月,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在可能达成协议的第一阶段释放34名被扣押人员。之后以方指责哈马斯未能提交停火第一阶段其拟释放的以色列被扣押人员的完整名单,停火谈判陷入停滞。随着新一轮谈判在2025年重启,哈马斯高级成员2025年1月5日表示,哈马斯同意于第一阶段停火期间释放34名被扣押人员,用于交换巴方在押人员。但以色列总理府随即反驳,称哈马斯没有提供将被释放的34名被扣押人员名单。
王晋认为,被扣押人员应该也是哈马斯和以色列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如果此次哈马斯同意提供被扣押人员名单,一方面是向以色列政府和民众展示被扣押人员仍然活着的情况,表现出一定的谈判诚意,因为以色列方面很担心被扣押人员能否生还。另一方面,哈马斯也希望通过这份名单,使被扣押人员的家属和以色列国内的反对党向内塔尼亚胡施加压力,要求内塔尼亚胡在释放被扣押人员问题上作出妥协。“不过,对话中的分歧始终存在,弥合这些分歧的过程充满挑战。”他说。
此外,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即将正式上台,外界预计会给加沙停火谈判增添更多不确定因素。即将上任的新一届美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1月7日就以方被扣押人员获释议题传递乐观信号,预期在特朗普就职前宣布“好消息”。但有分析人士认为,以亲以立场著称的特朗普上台将给停火谈判前景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新华社援引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迪迪埃·比利翁撰文指出,特朗普在首个总统任期内曾多次“力挺”以色列,包括把美国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试图以所谓“中东和平新计划”代替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两国方案”等。尽管目前尚难断言特朗普上台后会在中东地区采取何种政策,但从他此前的立场来看,他并不致力于通过政治方案解决巴以问题。
对此,王晋指出,多方预测特朗普上台会带来一些新变量。目前来看,这些变量可能体现为美国出台更多有利于以色列的政策,但这是外部因素,并非决定性变量。真正关键的在于以色列和哈马斯,因为以色列的外交政策由其国内制定,哈马斯的政策由其内部关系决定。
对于此次加沙停火谈判的前景,王晋持“谨慎乐观”态度:“虽然双方立场差异巨大,但哈马斯和以色列开启了对话,表现出为停火而努力的意愿,说明促成和平的希望仍在。”
多方盼停火
虽然停火协议的谈判持续推进,但加沙地带的冲突却并未停歇。
在新一轮谈判进行的同时,以色列继续袭击加沙地带。当地时间1月9日,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发表声明称,过去24小时,以军在加沙地带开展的军事行动共导致70人死亡、104人受伤。
在持续的战火下,加沙人道主义形势岌岌可危。据央视新闻报道,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导致4600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09378人受伤。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1月3日表示,大雨和洪水给加沙难民营和临时避难场所造成重创。加沙人被置于严酷的环境下,有些还在修复已使用数月的破损帐篷。当地人道主义援助严重受阻,自2024年12月以来只有28.5万人得到了避难场所的支持。
当地时间2025年1月7日,以色列南部,巴以冲突持续,远处加沙地带浓烟滚滚。图/IC photo
对于巴以民众而言,他们都希望尽快达成停火协议,让生活尽快恢复正常,让失散的亲人早日回家。
无家可归的纳瓦尔·比克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路上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我们现在过着完全不正常的生活……希望这一切今天就结束。”在她身后,一片临时搭建的帐篷延伸到远处,里面挤满了流离失所的家庭。
“我们每天希望停火谈判能够成功,但这种希望显得毫无意义,因为我们已经等待冲突结束一年零两个月了。相反,有更多的亲人离我们而去。”另一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马拉克·阿布·阿瓦德说,本周早些时候以色列的空袭行动让他失去了6名亲人。
许多以色列民众也在期盼被扣押人员能够安全回家。自本轮停火协议谈判重启以来,数以千计的以色列人走向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其他地方的街头、呼吁达成释放人质的停火协议,人质与失踪家属论坛的人员也在其中。人质与失踪人员家属论坛是一个代表被关押在加沙地带人员亲属的组织,该组织还在1月6日公布了目前仍被扣押的100名以色列人的名单,并敦促以色列方面与哈马斯达成协议,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
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加沙停火。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主任专员拉扎里尼1月2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声明,再次强调加沙停火的必要性,“不停火的每一天都将带来更多的悲剧”。当地时间1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中东局势,关切加沙北部医疗设施遭以色列攻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表示,中方支持安理会履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采取一切必要行动实现加沙停火,缓解人道灾难,落实两国方案,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编辑 胡杰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