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郑伟彬)12月20日,由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指导,新京智库、三河市康养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研讨会”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举办。会上,新京智库发布了《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已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参与群体,但其使用行为也呈现出复杂性,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53%从不付费看短剧,15%常常追剧停不下
根据2024年8月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占我国整体网民的14.3%;在今年上半年新增的742万网民中,60岁及以上群体占比高达20.8%。这凸显出老年群体对数字生活的积极参与。
报告调研数据显示,尽管近90%的老年人与配偶/伴侣共同居住,但超过43%的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他们的主要网络活动包括观看网络视频(包括短视频)、浏览新闻资讯和网上购物,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使用特征。
但在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背后,老年人面临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报告显示,在健康方面,超过63%的老年人表示会偶尔感到身体疲劳或视力问题,17.26%的人经常出现这些症状。然而在情感层面,超过80%的老年人表示使用互联网时能感到放松,72.62%感到快乐愉悦。
随着短剧的迅速兴起,短剧也成为老年人数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54.05%的老年人每天会投入1-2小时观看短剧。在付费行为上,超过一半(53.07%)的老年人从未付费,已付费用户,最近半年的付费额度主要集中在100-500元区间(占比61.38%)。这些数据反映老年人在短剧上消费处于相对克制、谨慎的态度,但也有潜在的依赖迹象。比如,15.68%的老年人会“经常”忍不住一次性观看完短剧所有集数,47.57%的人“有时”会这样做。
对于老年人而言,短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同时也满足了老年人对简单操作、轻松愉悦和情感陪伴的多重需求。85.76%的老年人选择短剧是因为操作简单,67.31%是因为能带来轻松的心情,近一半的人表示短剧满足了情感诉求。
代际间认知差异增添复杂性
代际间的认知差异对理解老年人网络行为增添了复杂性。比如,75%的年轻群体(即60周岁以下人群)认为老年人存在网络沉迷问题,其在网络上主要是看网络视频(包括短视频)、看短剧。这些均与老年人自身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代际间的认知鸿沟不仅反映在对行为的评判上,也揭示了不同代际间对数字生活方式理解的深刻分歧。
此外,平台与产品设计对老年人网络行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如何在满足老年人数字需求与规避其潜在风险间取得平衡,成为社会各界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报告认为,解决老年人网络使用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其中的关键在于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要警惕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产品的“适老化”改造是近几年互联网产品开发的重点。“适老化”改造既是保障老年人融入网络生活的必要手段,也是增强数字产品保护性的重要方式。据悉,抖音App支持对老年人使用短视频进行防沉迷提醒。而水滴保App,则推出“三增三减”适老化服务举措来优化老年人保险体验。
总之,老年人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整体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当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银发族的网络生活与行为。
编辑 柯锐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