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颖筠来说,遇到病人上前救助,是一件不需要多想的事。
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研三学生,主修心内科专业。今年十一假期结束后,她在从马尔代夫返回国内的航班上,参与救助了一位突发疾病的男性外籍乘客。
飞机上的施救条件有限,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高颖筠陪在乘客和他的妻子身边,跪在座位上为他按压穴位,直至飞机落地。之后,又帮助他们与赶来的急救医生沟通病情。
临别时,乘客的妻子眼中闪着泪,双手合十,一直对她道感谢。这个场景让高颖筠记了许久。
“学医这么久了,应该去帮忙”
10月9日,从马尔代夫首都马累飞往上海浦东的航班,要跨越5841公里,历经7小时40分。
北京时间晚上10点40分,飞机起飞,一切如常。高颖筠记得,飞机飞行平稳后,她吃过一餐饭,就在座位上睡去。
迷迷糊糊中,她听到飞机上的广播正在寻医,坐在65F的外籍乘客突发疾病需要帮助。她看了一眼手机,当时还不到凌晨5点。
她的座位就在65排右侧靠窗的位置,突发疾病的乘客和她隔着一条通道。听到广播的乘客将目光汇聚到他们那一排,有人站起来想拿手机拍摄,被空乘制止。
没有多想,也没有犹豫,高颖筠走过去查看情况。她想着,“学医这么久了,应该去帮忙。”坐在她旁边的母亲也对她说,“去帮帮他。”
高颖筠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七年,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目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规培。在急诊轮岗实习时,她跟着带教医生,看他们迅速判断和处置患者病情,她自己也曾上手给七八个危急的病人做心肺复苏,积累了一些急救经验。
高颖筠看到,生病的男子紧闭双眼,侧倒在座位上,用手捂着胸口,“看着挺难受的样子。”他的妻子坐在旁边,焦急不安。夫妇俩都是俄罗斯人,不会讲中文,妻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一直拍着丈夫的后背安抚他。
高颖筠告诉空乘,她是中医心内科专业,已经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可以帮忙。
在她之前,一位老年病专业的医生先走了过来,两个人一起给男子测了血压和心率,结果显示正常,空乘又给男子吸了氧。
一开始,她看到男子捂着胸口,把脉后发现,男子有脉率不规律的促脉,考虑是早搏发作,更严重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一种心脏的疾病,需要落地后联系救护车。由于飞机上没有更多的设备设施,另一位医生也无计可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高颖筠给男乘客按压穴位,以缓解他恶心、心悸的症状。高颖筠按他手腕右边穴位时,他会因疼痛挣扎和反抗,但按到左侧手腕时,却发现男子没有反应。
她进一步检查,自己先做一遍龇牙、皱眉的动作,让对方跟着做一遍。这时,她发现男子已经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左半边身体动不了,肌力减退了很多。
在飞机上,高颖筠上前帮助患病旅客。 受访者供图
高颖筠觉得不对劲,她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
由于夫妇俩不懂中文,无法和周围的人交流。高颖筠的朋友让空乘帮忙连上飞机内的无线网,打开手机上的翻译软件,帮助双方沟通。男子妻子告诉高颖筠,在机场时她就发现丈夫的嘴有点歪,登机时,丈夫已经感到腿软。
身体肥胖、饮食习惯嗜糖的男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人群,高颖筠判断,男子患的应该是脑卒中(俗称“中风”),“是脑中问题,而不是心脏的问题。”她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男子妻子。
她算了一下时间,男子已经发病八小时左右,“这意味着四个半小时的脑卒中溶栓窗口期已过,及时就医对患者的预后极其重要。”她把这一结论告诉了空乘,之后,空乘帮忙联系好了救护车,以确保男子落地后就会得到救治。
半跪一个小时为患者按压穴位
作为飞机上伸出援手的人,高颖筠很快取得了男子妻子的信任。
“她本来是很慌张的,后来知道丈夫的病情后,稍稍镇定了一些。”高颖筠记得,男子妻子一直用英文对她说“谢谢”,眼神真挚。
她想到自己带着针灸包,可以尝试施针。针灸包有银行卡片大小,自从大二学了针灸之后,她在家里、学校里都备了一套针灸包。长途旅行时,她也会带着,遇到头疼脑热或者拉肚子等小问题,她就给自己“扎几针”。
高颖筠随身携带的针灸包。 受访者供图
高颖筠询问男子妻子的意见,对方连说几声“yes”(好)。但在周围人的劝说下,考虑到在飞机这种气压不稳定的特殊环境中,不方便进行有创操作,她改为给男子按压穴位。
她让男子妻子和她一起。高颖筠教她如何按压手腕内外两侧的内关穴和外关穴,之后,两个人分工进行,男子妻子按着一只手腕,高颖筠半跪在一旁的座位上,按着男子的另一只手腕和他胸口的膻中穴,每隔10分钟为他测一次生命体征。
客舱内渐渐安静,围观的人也收回目光,空乘坐在他们后排的座位上记录着男子的生命体征。
大概一个小时后,飞机提前一小时降落在浦东机场。急救医生赶到飞机上,高颖筠向对方交代了患者的基本病情。经初步检查,男子符合中风症状,需尽快送到急诊就医,随后众人合力,用轮椅和担架将男子抬下飞机。
分别之际,高颖筠用英语安慰男子妻子,告诉她“要冷静,一切都会没事的,跟着医护人员走就行”。她记得,对方眼中含泪,双手合十,一直对她表达感谢。
航空公司为高颖筠出具的情况说明。 受访者供图
下了飞机,高颖筠回到母亲身边。为女儿感到骄傲的同时,母亲也说出了自己的后怕:“万一要是遇到不讲理的,或者万一出事了,就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中。”
高颖筠理解母亲的担忧,出手救人时,一些意外的风险不是她能控制的。但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她想起很多同行和前辈。大学时,有一次,她坐火车出去玩,也遇到有人突发疾病需要帮助。不少医生围过去,他们已经是主治医生或者是某个科室的主任。高颖筠没有机会上手,但她感受到了这些前辈“能帮忙时就倾尽全力去帮”的品质。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她也常常看到自己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危急时刻用医学知识救人。
2023年,高颖筠在密云某社区进行义诊。 受访者供图
高颖筠也同样热衷于帮助别人。从大一开始,她就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协会,和同学一起给小孩子科普中医知识。读研后,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后,她便常去社区、医院等地方义诊。
最初学医时,高颖筠其实只有一个朴素的目标,“家人生病了可以找我。”但在这条路上走得远了,她发现,自己能帮的远远不只是家人。
新京报记者 赵敏
编辑 彭冲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