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顶级赛事搭台,短道裁判队伍向国际最高水准靠拢
新京报 记者 孙海光 王飞 编辑 王春秋
2024-12-09 11:31

两名中国裁判(高台右一、右二)参加终点位置的执裁工作。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北京冬奥会后,越来越多的国际冰雪赛事来到中国,这给国内的冰雪裁判队伍创造了学习实践和交流的平台。上周日在首都体育馆结束的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巡回赛(北京站),有41名中国裁判参与其中。


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短道速滑国际级裁判长徐东岩介绍,国内有130余名国家级以上短道裁判。这几年,中国短道裁判紧跟国际滑联裁判队伍以老带新的趋势变化,重点培养中青年裁判队伍。目前,在裁判长、发令员,编排技术长这三条主线上,中国短道裁判都有稳定的新老队伍,梯队建设和新老衔接也比较通畅。


规模

中国裁判41人,2/3执裁过北京冬奥会


每天开赛前一个多小时,徐东岩会和其他中国裁判一起赶到首都体育馆,准备当天的执裁工作。赛前15分钟,裁判团队会列队入场,进入工作状态。徐东岩是短道速滑国际级裁判长,参与过北京冬奥会、世界杯、十四冬等重大国内外赛事。


短道世巡赛北京站共有48名裁判,来自中国的裁判多达41人。9名国际裁判中有2名中国裁判的身影,其他39名国内裁判则主要负责辅助类的裁判工作,包括编排记录、检录、记圈、弯道管理等。


这些裁判都是国内精英,其中2/3的人曾参与过北京冬奥会执裁工作。世巡赛期间,国际滑联主席金载烈也来到北京,他表示北京有着丰厚的场馆、人才等奥运遗产,裁判队伍就是重要组成部分。


undefined

世巡赛北京站执法裁判合影。 组委会供图


本站比赛,徐东岩和他的裁判小组负责终点位置的执裁工作。如今国际比赛,运动员成绩都是电子计时,但电子产品也有可能出现突然断电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有裁判在场边进行人工计时,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徐东岩所在的裁判小组就负责记录每一圈、每一组的成绩和圈数。“如果我们的工作没用上,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完成了任务,赛事运行得非常好。”徐东岩笑着说。


短道速滑是千分之一秒定胜负的赛事,非常考验裁判员的实时反应、观察力和专业水平。比赛期间,冰场两个边角各有3名弯道管理员,负责补冰、摆放标志块等工作。中国滑冰协会短道速滑裁判委员会主任、本次世巡赛国内技术官员曲励介绍,弯道管理员比赛期间需要用4到5秒重新摆放移动的标志块,同时还要避免和运动员、裁判员发生碰撞,这对他们的滑行速度、技巧以及出入弯道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3天比赛下来,弯道管理员的表现非常出色。


实践

顶级赛事为国内裁判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本赛季,国际滑联将此前的短道世界杯升级为“世界巡回赛”,赛程、规则方面发生很大变化,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对裁判员来说,熟悉并掌握全面升级后的赛事规则是他们参与此次执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两个月前的上海超级杯期间,中国滑冰协会组织短道速滑裁判培训班,邀请国际滑联裁判导师授课,对40名中国国家级青年裁判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培训班主要介绍了短道速滑最新技术规则内容,特别讲解了短道速滑竞技原则,对新规则中的变化进行了强调,并且精心挑选了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进行案例分析等。


全新的世巡赛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裁判团队也面临着更大挑战。徐东岩表示,一站世巡赛的赛事组数跟之前世界杯基本相同,工作量看上去没有增加,但却因为赛程更为紧凑,工作强度大了不少,对裁判的专注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之前,裁判员在编排、检录等方面的工作要紧凑得多。好在大家都做了充分的预案和准备,适应起来比较快。


为跟上国际趋势,国内这几年在重点培养短道速滑中青年裁判。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徐东岩介绍,短道国际比赛裁判队伍目前都是以老带新的趋势,国内也早早注意到了这一点,力争跟国际接轨,这几年在重点培养中青年裁判,老裁判基本在做一些服务或指导性工作。“国内短道速滑国家级以上的裁判目前有130多人,裁判长、发令员,还有编排技术长这三条主线,中国的国际级年轻裁判已经很成熟了。”徐东岩称,中国短道裁判团队梯队建设比较完善,新老衔接也比较通畅。


2025年3月,北京还将承办级别更高的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锦赛,这又将给中国裁判带来更多接触高水平赛事的机会。徐东岩坦言,并不是每名国内优秀裁判都有机会出国参与执裁,世锦赛、世巡赛这样的大赛来到国内,给国内裁判员队伍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实践条件和交流平台,能进一步提升执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让中国裁判逐渐向国际最高水准靠拢。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杨利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孙海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飞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