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预防交通安全隐患?如何改善高铁污水处理系统?如何利用低空经济优化现有的物流配送体系?……这些都是当下高校青年学子们正在研究并尝试解决的问题,12月1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交通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市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决赛举行,来自18所高校的学生带来119件作品现场进行决赛答辩,角逐桂冠。
当天下午,经过评委专家的评审决议,共评选出:综合类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主题类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专项类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1项,以及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大赛最终结果将由北京市教委评议决定并公布。
决赛答辩环节,参赛选手就作品和设计理念进行现场展示。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学生们探索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经济成本模型分析会更好,你们有没有效益的分析?”“在研究中考虑到这项实验的实用性了吗?”12月1日上午,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学生团队们逐一上台介绍参赛项目的项目背景、研究过程和项目成果,大赛评委专家针对作品创新点、技术应用的重点难点、应用价值与前景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提问。“太紧张了,我现在还沉浸在解释研究项目的情绪里。”在一轮答辩后,走出汇报厅的大三学生古恩欣兴奋地说道,她手里拎着一个桶状的模型,这是过去一年半,她和“净源智汇团队”的小伙伴们抓住一切课余时间开展研究的成果——可以在高铁上对尿液进行回收处理的系统。
古恩欣是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智能运输工程专业的学生,和她一起进行这项研究的是来自环境学院、土建学院的小伙伴们,几个人通过社团等机会互相认识。最初提出这一想法的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钟灏,因为专业涉及污水处理,他便考虑将这一专业和高铁相结合,解决交通方面的实际问题。古恩欣介绍,此前火车上产生的粪便是直接排到轨道上,后来改成了集便式,统一从高铁的集便系统中抽出来排到城市污水中处理,因此,学生们想到设计一款在高铁上进行污水处理的集便器,可以直接产生中水并用于高铁的马桶冲洗。
钟灏(左)和小伙伴在整理模型。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高铁的储水,我们测算后发现也会节省人力和能源成本。”钟灏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研究背后的实验原理,他提到,专业老师们也特别重视实用性。“我们的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后续能落地。”古恩欣自信地说道。
新京报记者现场发现,大学生们展示的作品多与解决当下物流、交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相关,并利用人工智能、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解决问题。比如来自陆军航空兵学院的一个团队就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处理、图像采集系统、物联网等技术智能识别司机的疲劳和情绪,预防交通安全隐患。“专家评委特别关注应急响应问题,我们也进行了有效性测试,在20毫秒以内就能完成应急响应。”参与答辩的大三学生陆震轩介绍,在研究中,团队成员吴修业同学还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路交通隐患智能识别与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道路上各个车辆的运行情况,排查安全隐患。他们都来自该校的“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俱乐部”,指导老师杨凯鼓励他们拿这个作品参赛,并成功走上了决赛的舞台,无论是否能够在决赛上取得成绩,他们都觉得在研究中成长了很多。
大赛分设三个赛道,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创作
新京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赛事分为主题类、综合类和专项类三个赛道,主题类赛道围绕“聚焦新质生产力,创新赋能新发展”,针对首都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发展需要,围绕数智赋能、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等方面,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关注与思考;综合类赛道围绕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运营组织等相关问题,不限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创作;专项类“智能车路径规划赛道”设置线下实物竞赛和线上仿真竞赛,从实践操作和算法策略方面激发学生对智能车发展的思索。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柏赟介绍,此前,经各高校选拔推荐、评委会初评,最终共有来自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陆军航空兵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8所高校的22件主题类作品、22件综合类作品、75件专项类作品脱颖而出,进入此次决赛。当日答辩作品内容涉及智慧交通建设、交通组织服务、安全应急调度等交通运输领域的热点和难题,展示了一系列创新实用的研究成果。
专家进行现场提问及点评。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大赛不仅推动交通运输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还促进了学术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大学生间的科技交流。”柏赟表示,通过比赛可以培养一批在交通科技领域有潜力的人才,将对学术界和学生群体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大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当天大赛的闭幕式上,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李国岫表示,新一代信息革命对世界交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本次大赛立足以智提新、以新提质,围绕数智赋能等方面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希望此次赛事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活力,鼓励更多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事业中来。未来,大赛将继续致力于交通领域的科研与服务,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提升科研能力,传承和弘扬交通运输文化,为交通运输行业发掘和培养人才,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