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未成年人在社交软件巨额充值,法院:父母和平台均存在过错
新京报 记者 慕宏举 编辑 杨海
2024-10-29 20:50
甲某的监护人对甲某疏于管教,导致甲某长时间使用该APP,发生多笔充值交易,甲某的监护人也存在一定过错。法院依法判决某科技公司退还甲某的部分充值款项。

新京报讯(记者慕宏举)近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了一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该案中,未成年人甲某用其监护人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并充值巨款,监护人发现后要求退款遭平台拒绝后起诉平台所在科技公司,科技公司退还甲某的部分充值款项。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年仅11岁的甲某2个月内在某科技公司运营的“连麦”APP中共充值1万余元,并兑换为平台礼物分多次赠送给平台内好友。甲某的监护人发现后,对甲某的充值及赠送礼物行为不予追认,诉至法院。某科技公司辩称,甲某进行充值的账号注册人为甲某监护人,无法证明充值行为由甲某做出,且甲某充值兑换的礼物已经被全部消耗,某科技公司已经完整履行了服务内容,也已经按照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开发了“未成年人模式”,甲某的行为系其监护人缺乏有效监管导致,某科技公司不应承担责任。


法院经审理查明,某科技公司在其运营的“连麦”APP中通过打造个性化主题聊天室,吸引用户在线连麦聊天、唱歌、交友,成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新型社交APP。该APP外观设置为“二次元”风格,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较强吸引力。在聊天室页面功能按键中,“送礼物”按钮标识显著,用户可以轻易发起送礼物,无须进行实名认证,仅在提取礼物收益时才需要实名认证。该“连麦”APP虽然设置了“未成年人模式”,但模式开启后,一直停留在“未成年人模式”设置界面,无返回、继续使用等其他选项,只有点击关闭“未成年人模式”才能继续使用。法院认为,某科技公司运营的“连麦”APP在界面设置、内容提供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较大吸引力,在可以轻易发起充值等网络消费行为的情况下,该APP应当依法依规设置"未成年人模式",建立配套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机制,但该APP“未成年人模式”虚假设置,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形同虚设,某科技公司应当为未尽到合理管理义务承担责任。


此外,甲某的监护人对甲某疏于管教,导致甲某长时间使用该APP,发生多笔充值交易,甲某的监护人也存在一定过错。法院依法判决某科技公司退还甲某的部分充值款项。


一审判决作出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后经二审法院调解后,当事人当庭和解,原告撤回对被告的起诉。


编辑 杨海 校对 刘越


相关推荐
17岁少年打赏主播豪掷45万,法院判决平台和家长共同担责
时事
课间踢球意外受伤,学校担责吗?最高法发布多个典型案例
第一看点
多家互联网公司涉赌被查,网络游戏如何变成网络赌博?
时事
网络普法|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会期6天!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议程来了
时事
最高法与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反家庭暴力犯罪5起典型案例
第一看点
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致未成年人二次充值,法院:退款比例酌情降低
时事
新闻多一度丨“死亡游戏”再次流行,这些危险“游戏”也容易被忽略
时事
男孩多次冒用母亲身份充值游戏,家长起诉平台要求退款
时事
关注!孩子手腕上的安全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