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互联网法院:未成年人遭遇网络诈骗后应当及时向平台发送侵权通知
新京报 记者 慕宏举 编辑 杨海
2024-10-29 20:50
本案警示社会各界必须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未成年人对不法分子、诈骗行为的识别能力;平台亦应当加强对于网络诈骗信息的识别和管理,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新京报讯(记者慕宏举)近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互联网法院获悉了一起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该案中,未成年人乙某被某QQ群群主诈骗并威胁,监护人甲某发现后起诉平台所属某科技公司要求返还款项,法院以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被告直接实施了获取甲某微信零钱通财产的侵权行为驳回其诉讼请求。


原告甲某的孙女乙某因获取游戏皮肤进入某QQ群,群主向群中发送充值链接告知原告“点击进入链接有奖励”,随后又以威胁拉黑账号、威胁限制上学等方式,诱导欺骗未成年人乙某将原告甲某微信零钱通中的1万余元以充值的方式支付到被告某科技公司运营的某快递服务平台,为案外人的网络账户进行充值。充值完成后,该账户以余额提现的方式将充值款项转入个人支付宝。甲某得知此事后,认为被告某科技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侵害其财产权益,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返还充值款项。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为涉案平台的运营者,系网络服务提供者,现有证据并无法证明被告直接实施了获取甲某微信零钱通财产的侵权行为,该侵权行为显然为案外人做出。对于他人利用网络服务实施的侵权行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然而本案原告并未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向被告发出侵权通知,本案中也没有证据显示被告存在“明知”或者“应知”侵权事实的其他事由,因此,难以认定被告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侵权行为的发生存在过错,故法院依法判决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作出后,各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提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更容易暴露在诈骗风险的侵害之中。本案是一起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服务平台诱导未成年人进行网络充值、实施网络诈骗的典型案例。由于网络诈骗存在隐蔽性的特征,因此未成年人遭受网络诈骗侵害时,应当及时向平台发送侵权通知,告知平台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或者减少侵权损害后果。本案警示社会各界必须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未成年人对不法分子、诈骗行为的识别能力;平台亦应当加强对于网络诈骗信息的识别和管理,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编辑 杨海 校对李立军


相关推荐
如何科学认定未成年人用户数量巨大和对未成年人群体具有显著影响的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范围?网信办征求意见
第一看点
实测|AI“玩坏”追星:亲密照合成失控,未成年明星被“擦边”
科技
什么是“开盒挂人”?“开盒”违反了哪些法律?一文读懂
新京号
国家网信办发文征求意见:大型网络平台设立个人信息保护监督委员会
第一看点
“贵酒”之争落幕,上海贵酒败诉被判停用“贵酒”名称
消费
你是否被App收集过性别、爱好等信息?最高法案例聚焦这一问题
时事
奥运冠军带货土鸡蛋?总台曝光AI克隆声音乱象
新京号
扩散 | 事关个人信息安全,速自查!
新京号
对“校园欺凌”和“学生欺凌”的辨析|新京报中文学术文摘
文化
羞辱、“黄腔”、违约金,直播公司围猎未成年人乱象调查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