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8个月原址回迁,西城D级危楼居民住新家
新京报 记者 张建林 浦峰 编辑 白爽
2024-10-14 17:49
给居民算好成本收益账,破解改建难题。

今年5月28日,住在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14户业主拿到了新家钥匙。这栋危楼改建翻新后完全变了样,接过崭新的房产证,他们心底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们原址回迁,回到新家来暖房。

 

近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探访桦皮厂胡同8号楼时,见到了67岁的楼栋居民靳桂莲,她直言:“真没想到能在西城区住上新房。”


10月12日,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改造后的桦皮厂胡同8号楼。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楼上的水往我家漏,我家的水又往楼下渗”

 

桦皮厂胡同8号楼位于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社区,于1978年建成。这栋单体住宅建筑有5层,无内置电梯。历经几十年的风吹雨打,8号楼墙体开裂透风,外墙也脱落了下来。有居民告诉记者,以前站在楼下往墙体的一侧看,电线、燃气管线等明线就杂乱无章地挂在上面。

 

2016年,靳桂莲一家搬到新街口街道,成了桦皮厂胡同8号楼的住户。一家三代人,挤进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屋里就两间卧室,空间狭小。后来,老人搬进客厅睡觉,和家人日常吃饭、看电视的空间混在一起。

 

“房子的走道就占了五六平方米,开房门经过走廊绕过厕所,才能往房子内走。”靳桂莲说,他们家在走廊顶上就安了三个灯,房子户型给他们带来不小麻烦。日子久了,又出现漏水的情况。有时候,靳桂莲在家做着饭,屋顶水管的水“砰砰砰”地就往下砸。“楼上的水往我家漏,我家的水又往楼下渗”。

 

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后,靳桂莲找了另外三个户主代表,形成一个小团队,去各家各户敲门搜集意见,再让其他户主在意向书上签字、按手印。

 

2020年,桦皮厂8号楼的居民以联名形式签订居民意向书,递交新街口街道,希望能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实际上,在他们提交意向书前不久,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危旧楼房改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遵循区域总量平衡、户数不增加的原则下,可通过翻建、改建或适当扩建方式,对危旧楼房进行改造。

 

据新街口街道副主任张浩介绍,街道在收到居民诉求后,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作为解决新街口老百姓“七有”“五性”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又正好赶上了政策,于是申请将桦皮厂胡同8号楼纳入危旧楼房改建试点。


桦皮厂胡同8号楼原貌。西城区供图


给居民算好成本收益账,破解改建难题

 

8号楼建成年代久远,配套基础设施老旧,经鉴定为D级危楼。根据房屋安全鉴定等级,D级意味着“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一般应整体拆除”。

 

北京市规自委西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说,此前成功改建的危旧楼都是直管公房,而该楼栋每一个房屋对应一个产权主体,产权主体和实施主体不一致,导致规划审批手续难办。没有明确危旧楼改建多个产权主体登记路径,如何寻找最优解成为考验。

 

不仅是审批难的问题。每户居民的需求不一样,反映的情况也不同,协调起来不太容易。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四级调研员王勇表示,在按照政策开展危旧楼改建过程中,因不愿出资周转、子女就近入学以及对新政策存在疑虑等因素,前期支持房屋改建的居民仅占15%。

 

相关部门针对个别群众对政策不认可、不理解等问题,先后通过实地走访、现场踏勘、座谈交流等方式,主动问需,精准做到“一户一案”。“与居民电话沟通300余次,最长达4小时,帮助他们算好‘成本账’‘收益帐’。”王勇说,对于个别困难户无力承担周转费用问题,他们协调实施单位提供出租房源,消除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协商好后,20户产权人作为产权主体授权,实施统一代建,后由实施主体作为申报单位,申请办理规划、建设审批手续,从而解决了多个主体无法申报的问题。在物权保护方面,提出“一户一首次”的登记思路,即依据原产权主体的权利直接为产权人办理首次登记。在现楼栋进行“原拆原建”后,新建房屋的房间号与原房号一一对应。

 

历时一年多,相关部门逐渐解决了资金筹集、税费负担、交通占路、燃气管线等各项难点和堵点,实现全体居民签约协议,正式具备实施条件。2023年9月28日,桦皮厂胡同8号楼拆除工作启动,同年12月26日建成封顶。


10月12日,桦皮厂胡同8号楼样板间。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家更舒适宽敞,居民给街道送锦旗

 

记者探访桦皮厂胡同8号楼时看到,改造后的楼栋采用坡屋面,坡屋面采用小青瓦、灰色玻纤瓦、灰色水泥瓦、灰色彩钢瓦等,与街区传统风貌相协调。新楼内,墙边安装了无障碍设施,还有了电梯。

 

有居民说,新家大变样后,空间比以前大了,住起来比之前更加舒适方便。桦皮厂胡同8号楼作为北京市首个整楼居民均为产权主体的试点项目,也是全市首个施工智慧化全过程管理的危旧楼改建项目。

 

承建方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阳介绍,他们采用“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预制构件”建筑体系,使用了55个混凝土模块单元,用时3个月就完成了建造。整个项目应用集成建造工艺、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等新技术,相比传统建造模式,建造过程中固废排放减少75%,工期缩短60%以上,现场用工量节省70%以上。

 

改造后,原来的砖墙承重变为钢砼墙体,节约了空间,提升户内使用面积。同时对公共区域也进行了优化,比方合理退线、管井外移,配套设施也更完善了。

 

“搬回新家后,确实感觉空间宽敞不少。”靳桂莲说,每户都进行了水电气热智能化升级,有了太阳能集热板和阳台热水器等节能设施,能省不少电。

 

她告诉记者,住进新家后,居民代表为街道等相关部门单位送去了锦旗。在“焕新归家”交付仪式当天,居民代表还宣读了《桦皮厂胡同8号楼居民公约》,表示要维护小区环境,营造舒适氛围。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张建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之老城新生

专题丨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北京篇

相关推荐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清单》的通知
新京号
【民生实事暖民心】聚焦群众关切 办好民生实事
新京号
雄安向未来!看“一座城”的华丽蝶变
新京号
“动批”转型“金科新区”,去年税费收入达疏解前的25倍
北京
超2万字!从十个方面理解芜湖
新京号
微观北京丨一栋老房的变形记
北京
财政居民共同出资 西城首个原址重建危改项目今日交钥匙
北京
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完成多项监督工作
北京
重识“通天下之州”
时事
首个“自拆自建房”,困在“最后一米”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