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不少人趁着长假一家老小出游,出门在外难免有些小意外或疾病的发生,出发前备个“小药箱”可以应对不时之需。“小药箱”如何准备有讲究,新京报记者整理了一份“小药箱”配备建议,以应对出行路上可能遇见的肠胃不适、过敏、感冒发热、外伤扭伤等。
科普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谢铮铮
北京市佑安医院感染中心旅行门诊主任 代丽丽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中心儿科副主任 孙雪梅
应对肠胃不适
出门旅游最容易“受伤”的器官之一是肠胃,不同地区的饮食差异可能导致肠胃不适,准备些药物以有效应对腹泻、胃痛、胃灼热等症状。
对于胃部容易出现不适的人群,可以选择携带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的三类药物。
中和胃酸类的药品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奥美拉唑能抑制胃酸分泌,减少烧心、胃食管返流的症状。铝碳酸镁咀嚼片嚼服后可发挥明显抗酸作用,同时保护胃黏膜,胃部不适时服用迅速缓解症状。
胃黏膜保护剂包括胶体果胶铋胶囊、枸橼酸铋钾胶囊等含有金属铋剂的药物。这类药物口服后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性薄膜,缓解胃痛、烧心等症状。
促进胃动力药,如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用于消化不良造成的上腹胀痛、烧心、恶心等症状。
以上三类药物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均不宜服用,特别是胶体果胶铋、枸橼酸铋钾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针对肠道问题,出现急性腹泻可以选择蒙脱石散、黄连素等。出现消化不良可以选用多潘立酮、胰酶肠溶片、多酶片、益生菌制剂等。治疗便秘的药物有开塞露、乳果糖。
旅行中有些人还会出现水土不服,医学上称为“旅行者腹泻”。旅行者腹泻是指在旅行中或旅行后不久出现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伴有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通常每24小时出现3次及以上未成形的大便(如稀便、水样便),再加上至少1次其他症状,如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发烧或者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有些患者感染后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建议准备口服补液盐Ⅲ、蒙脱石散、黄连素、益生菌制剂等。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需要及时就医。
应对过敏
秋季是过敏高发季节,特别是前往自然环境优美的景区时更需注意。对于易过敏人群而言,出门在外,切记常备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可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的症状。但如果是自驾,服用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后仍需关注自身警觉性及注意力变化,注意驾驶安全。此外,还可配合使用非特异性抗过敏药,如碳酸钙片、维生素C等。
妊娠、哺乳期妇女慎用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有心脏病的患者以及正在服用抗真菌药或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患者慎用依巴斯汀。
对蒿属等北方夏秋季杂草花粉过敏者,尽量避免前往草原,若前往草原需佩戴口罩,或涂抹花粉阻隔剂。
应对感冒发烧
一场秋雨一场寒,北方温度相对偏低,有些地方甚至可能出现降雪。应对感冒发烧,除了通用的解热药外,还可准备白加黑、日夜百服宁等感冒复方制剂,这类药物的日片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热、伪麻黄碱可收缩鼻黏膜血管,减少鼻塞、流涕,右美沙芬为中枢性镇咳药,减少感冒引起的咳嗽。夜片或黑片中还增加了氯苯那敏(扑尔敏),缓解感冒引起的打喷嚏等,同时促进睡眠。需要提醒的是,感冒药要按说明书中的剂量服药,过量使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应注意特殊人群对感冒药服用的禁忌。
家中有孩子,则应选择儿童剂型的解热药,如美林(布洛芬混悬液)、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
应对外伤、扭伤
旅行中难免涉及野营、爬山等户外活动,难免会磕磕碰碰、扭伤,建议准备消毒药物、抗感染外用药,以及缓解疼痛和炎症的外用药物。
较浅的伤口可以自行处理,可随身携带酒精喷剂、碘酊棉棒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消毒后配合使用创可贴进行简单包扎,伤口较深建议立即就医。
各种扭伤后早期会产生剧烈肿胀或者疼痛,这时最好的办法是立即冰敷,使用冰袋或冰冻矿泉水瓶,在外面包裹毛巾,局部冷敷,扭伤48小时后才可进行热敷。冷敷期间使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扶他林)或云南白药气雾剂外用进行止痛、消炎。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