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百余名首都高校师生探访郎园Station,体验文化消费新业态
新京报 记者 徐彦琳 王远征 编辑 缪晨霞
2024-09-28 22:28
同学们徜徉在一家家充满创意的店铺之中,感受到“原来消费店铺还可以是这样!”

工业风的中央车站仓库让同学们对这里将要举办的文化活动充满遐想,店铺中琳琅满目的创意产品让同学们惊叹,9月27日,来自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100余名高校师生来到首创·郎园Station。


9月27日,100余名首都高校师生参与首创·郎园Station“园区行”。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这是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主办,市委网信办、新京报社等单位承办的“‘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2024年“园区行”主题日活动的第六站。


打卡创意消费店铺,探秘影视新科技


滨河国际休闲娱乐区旁的创意咖啡店传来浓郁的咖啡香气,公园森林创意步行西街边的文创小店展现着设计师的独具匠心,中轴时尚展示商街上的潮玩店铺展现着蓬勃消费活力……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依照三条线路参观了首创·郎园Station园区中的产业与消费布局。从服饰、食品、图书,到各类生活用品,园区的消费产业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同学们徜徉在一家家充满创意的店铺之中,感受到“原来消费店铺还可以是这样!”


大学生们参观工业风的老鼎丰糕点铺。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同学们走进了一家布置得非常工业风的店铺中,没想是卖糕点和咖啡的铺子——老鼎丰糕点铺。“老鼎丰是哈尔滨的百年老字号,这里是它在北京一个焕新的旗舰店。无论从品牌形象本身,还是从经营方式、直播等多渠道的销售理念上,老鼎丰都进行了更新迭代。”解说员介绍道。


“首创·郎园Station最大的特点就是‘产业+消费’双轮驱动的模式。这三条动线上,我们都布局了比较多以设计师为核心的店铺。比如说家居生活方式店、潮流手办店、文化消费店、服饰的买手店等等。这些店铺有别于一般标准化、复制性的商业模式,都是以为社群提供情绪价值为核心的主理人店铺。”首创·郎园Station园区副总经理郭晨介绍,首创·郎园Station是北京首批新消费品牌的孵化基地,所以园区在选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商户的线上线下的融合运营能力,以及未来这种商业模式的成长空间。


当日的探访中,中轴时尚展示商街上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奖杯巨型雕塑也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


“在郎园扎根到这个片区之后,我们梳理了朝阳区东坝地区影视产业的分布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的情况,重新对园区进行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科技赋能影视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抓手。科技和影视结合最紧密的部分其实就在于影视制作的中后期部分。无论是数字制作的音效、特效,还是虚拟拍摄方面,科技在影视赋能方面未来的前景是非常庞大的。所以我们选取了这个赛道进行重点布局。”郭晨向同学们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2023年,朝阳区积极抢占AIGC新赛道,印发实施《朝阳区建设国际一流影视制作基地工作计划(2023年—2025年)》。在产业特色打造上,目前郎园Station所在片区已经成为国内少见的、拥有影视全产业链、尤以后期视效制作为龙头的数字影视产业基地,其中院线电影的后期制作市场份额方面,项目所在片区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研一学生李宗儒表示,自己对园区中充满文化特色的产业形态印象深刻。“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场所,这里许多的产业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


铁轨上的公共文化空间


首创·郎园Station脱胎于北京纺织仓库。在园区中,随处可见北京老工业厂房的痕迹。园区中最为标志性的当数一条北京纺织仓库期间的铁轨,“郎园Station”也正得名于此。


如今,园区以这条铁轨为核心建立起了“中央车站文化广场”。同学们走进暂时闲置的中央车站仓库,偌大的空间中只有正中的两道铁轨,不禁让同学们对这个仓库可以如何进行布置展开无限遐想。


“包括中央车站仓库、准点剧场、橙色空间在内的多个公共文化空间,每年承接了大量IP活动。比如前段时间刚刚举办的‘车站咖啡节’‘一带一路美食嘉年华’,以及马上要在十一期间呈现的‘银盐复古市集’等等。让大家感受郎园Station公共文化空间的魅力。”解说员介绍道。


同学们参观中央车站仓库。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整个园区其实保留了许多郎园Station的前身——北京纺织仓库期间的铁工业遗存,让大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去唤起我们当年在工业化时代的一些记忆。这其实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延续。”郭晨说道。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大三学生翁紫琪曾在暑假期间在首创·郎园Station进行园区运营的实习,负责园区活动的策划和宣传工作。作为一名游客再次来到园区,她注意到了更多在实习期间没有在意的细节。“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亲身来到园区实习、参观,得到的收获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在园区中看到的这些新潮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能帮助我们大学生在未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发光发热。”


“我们非常欢迎大学生们来到我们园区。”郭晨告诉记者,大学生是园区重点聚焦的一类人群。园区产业的消费理念偏年轻化,大学生也是园区日常公共文化活动的目标人群。“无论从消费端还是就业端,大学生都是未来文化消费市场的主体。”


同学们打卡“园区行”护照。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带着课题“有备而来”


在本次园区行中,带队老师们更是带着他们的课题任务“有备而来”。


首都师范大学导师郭嘉研究的课题是“影视科技跟文化消费的融合”。“两年前我也是带学生来这里调研,当时郎园Station正在举办戛纳XR沉浸影像展,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我发现年轻人对这种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是比较关注的,就想从年轻人的角度来看,影视产业怎么跟消费进行融合,而且新消费也是这个园区一直主张的概念。”


“园区的调研也是常看常新的。‘园区行’是一个特别好的活动,学生们一部分到园区实习,一部分是来园区调研,有很多的收获。因为文化产业业态的更新是非常快的,学生们在这里能够切实感受到北京最新的文化产业业态。”郭嘉提到。


北京联合大学导师王晓芳的研究课题是“新媒体传播对线下文创产业发展的影响”。“今年两会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新质生产力。如今社会的发展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一直关注影视行业,郎园Station也是北京影视后期产业聚集的园区。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来看一下在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数字经济又是如何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


王晓芳介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今年新增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主要目的是为北京市培养人才。我们今年新增了这个专业,也是针对北京市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希望更好地为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今天同学们沉浸式地看到北京城市的建设,也让他们更加热爱北京。”


9月27日,首创·郎园Station迎来百余名首都高校师生。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摄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徐彦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王远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京”彩文化·青春绽放 2024园区行等你来

相关推荐
政府消费券又来、文学馆开馆、“遛娃宝地”开张……雄安又有新消息!
新京号
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首场直播打造文化传播新范式
北京
首场直播成功!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百城千幕,实现全国同启!
北京
两年来,超百万观众走进西单胡同里的旧址,感受红色文化
北京
乘上绿皮火车 慢游精彩东营——山东近百名高校师生来我市开启城市探访
新京号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新闻发布会 第十五届北影节将同步启动北京电影生活节
新京号
支棱时刻:精神锚点建造指南|2025北京图书市集沙龙预告②
文化
北京今年打造2至3个千亿规模世界级标志性商圈
北京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120+摊主集合完毕!2025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图书摊主介绍
文化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