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天大首次向全体本科生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八次课“解锁”AI
新京报 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2024-09-20 23:01
此次通识课也同步面向全市高校开放,并通过智慧树平台进行全国共享。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 通讯员焦德芳)9月20日,天津市首个数智化课程——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导论》正式开课,该校在双校区的30余间智慧教室,向4000余名大一新生推出人工智能通识课。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人工智能导论》由八次课组成,希望学生形成对人工智能的初步认知,激发出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工智能导论》由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清华领衔,8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领域教授共同打造,同时配备30名来自智算学部、精仪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等13个学院的专业教师团队授课。


9月20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胡清华开展实景教学。 受访者供图



第一课上,胡清华在天津大学的全景教学空间内,结合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360度全景大屏幕开展实景教学,4000余名大一新生则身处双校区30余间智慧教室同时听课,和教授的互动工具包括裸眼3D、全景智能板书、全景VR、AI助教等AI教具。


“我们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由浅入深、有趣轻松地学懂AI。”胡清华介绍,《人工智能导论》由八次课组成,内容融合了多学科案例分析和社会化协同学习模式,普及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历史趋势、技术挑战,为他们后续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入学习与探索打下基础。



胡清华介绍,当下,智能医学工程、智能电网、智能建造、智慧化工、新能源汽车……一大批新工科专业已经进入了各大高校的招生目录。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将更加全面地深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娱乐和工作中,也渗透到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了解和学会使用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基础工具、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思维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4000余名大一新生在双校区30余间智慧教室同时听课。 受访者供图



“人工智能是个大领域,不是某一个学科就能‘包打天下’,课程组织和师资配置才是最大的难点”,天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夏淑倩介绍道,为了让不同学科背景的新生上好同一堂课,学校面向全校不同学科招募了50位“智能导师”,把每节课时间三七开,除了全校性的直播互动外,剩下半个小时,学生们在不同的智慧教室接受本学院“智能导师”继续授课,真正把AI技术融进专业所学。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将是该校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改革方向,学校正在推动“智能+教育教学”提质升级实施方案,这个新学期,该校为双校区140间智慧教室升级了AI智慧教学软件,此次通识课也同步面向天津市高校开放,并通过智慧树平台进行全国共享。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付春愔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洋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当大学论文多了“AI味”,高校如何给AI工具使用“立规矩”?
教育
北建大发布2025年招生新政,新增人工智能+创新试验班招生
教育
教育无问西东:一块屏幕交出的山海答卷
教育
与人工智能交互、让文物“活”起来,板厂小学探索素养成长型课堂
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召开
新京号
北京中小学“上新”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什么”“怎么学”?
教育
当大学老师遭遇学生AI论文
文化
北大特别策划!戴锦华、杨立华、范晔、贾妍对谈
新京号
北京东城十余万师生迎来新学期,多位人工智能专家讲授开学第一课
教育
万物含新意 笑迎新征程 | 东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典礼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