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冯远征:剧场艺术无可替代,传统剧目需要观众走进现场
新京报 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吴龙珍
2024-09-20 18:05

新京报讯(记者周慧晓婉)2024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发言谈到中国文化出海、话剧与影视剧创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话题。他表示,深化文化交流是我们应该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建立大的文化圈需要每一个国家的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们共同努力。


冯远征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发言。


中国文化作品出海是冯远征关注的热点话题。他认为,这些作品能够成功出海,主要是因为故事好、制作精良、技术先进,并且制作者的眼光具有国际化。“其实我们的很多作品制作水平已经很高了,讲的又是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对于我们走出去是非常有好处的。”冯远征提到,他在俄罗斯演出话剧《知己》和《司马迁》时,当地观众对中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喜爱。他认为,文化是可以共通的,好的文化、带有艺术层面的优秀文化,是可以引起共情的。


与此同时,冯远征也提到了文化作品出海的难度。“话剧可以通过打字幕或同声传译来解决语言问题,影视剧的翻译则更为复杂。”他还表示,文化作品出海还面临着传递难度,如何准确地将中国文化传递给世界,让世界能够接受,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难度?冯远征表示,只有从大文化的视角出发,反映大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现状,才能让外国人真正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北京人艺翻译并表演过很多外国话剧作品,形成了“洋戏土演”的风格。冯远征认为,这种风格的成功之处在于共情。无论是《推销员之死》还是《哗变》,演员们没有把自己化装成外国人的样子,而是用本色的出演和语言的本土化来打动中国观众。与此同时,在将本土作品翻译成外语的时候,也会结合外国文化进行再创作。冯远征特别提到了英若诚老师:“他在翻译剧目《茶馆》时,找了很多当地的俚语和笑话放到了台词中,外国观众在看字幕时也能会心一笑。”冯远征说,这种共情的能力,使得外国作品能够打动中国观众,也让中国话剧能够走向世界。


对于当下火爆的短剧市场,冯远征认为,这是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的结果。短剧能够在短时间内让观众找到情感的爆发点和共鸣点,成为碎片化生活中的一种小憩。然而,他强调,剧场艺术是无可替代的。无论是话剧、歌剧、音乐会还是中国传统剧目,都需要观众走进剧场,到现场与演员面对面交流,享受一场艺术盛宴。


编辑 吴龙珍

校对 李立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周慧晓婉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聚焦丨2024北京文化论坛

相关推荐
音乐会、魔术秀、戏曲、话剧……河北演出市场好戏连台春潮涌动
新京号
北京市广电局超高清视听技术创新应用实践——超高清视听“第二现场”全国首演成功
北京
国家大剧院舞台艺术“第二现场”首场直播打造文化传播新范式
北京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音乐剧《速记员》以笔为剑破困局
娱乐
首场直播成功!国家大剧院"第二现场"百城千幕,实现全国同启!
北京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话剧《远方的拉萨河》谱写雪域青春史诗
娱乐
大戏看北京4月7-1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林则徐》讲述不朽传奇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24-30日文艺资讯丨京剧《齐白石》展巨匠人生
娱乐
大戏看北京文艺资讯丨《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乐与戏剧的碰撞
娱乐
大戏看北京3月17-23日文艺资讯丨话剧《赵氏孤儿》诉说命运
娱乐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