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吴孟超院士生前办公室首次开放,学生:他点亮了我们心中的灯
新京报 记者 俞金旻 郭懿萌 编辑 甘浩
2024-08-31 14:57
从医77载,医生吴孟超坚持整理患者病例,每一个典型患者的病例,他张贴病灶照片、手写标注患者信息和病理情况,用密封条小心保存。

新京报讯(记者俞金旻 郭懿萌)8月31日是吴孟超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日,吴孟超生前所在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首次开放了他的办公室。


吴孟超院士生前办公室。新京报记者 俞金旻 摄


在海医大三院门诊大厅二楼,一条不起眼的走廊里,一间没有挂牌的办公室仿佛被按下了时间的暂停键。朴素的装修,简单的办公家具,老式日历永远停在2021年5月22日,那是吴孟超离去的日子。进门的衣架上挂着一件干净整洁的白大褂,衣襟上板正地别着一枚党徽,党徽正下方的蓝色夹子夹着一个胸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0001号,吴孟超,主任医师、教授、院长。”


这位胸牌上慈祥的长者:中国肝脏外科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这家举世闻名的医院的创建者和医院院长,自2000年7月开始,在这个办公室度过了19载。


吴孟超院士的学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沈锋告诉新京报记者,办公室现在的样子和老师在世时一模一样。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的吴孟超随手写下的小纸条,抽屉里密密麻麻写满字的小笔记本,书柜里摆放的书籍和来不及回复的患者来信,挂在墙上的患者和学生赠送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都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undefined

吴孟超院士生前办公桌。新京报记者 俞金旻 摄


办公桌侧边柜上,一摞摞材料、一个个文件盒占据大半。工作,几乎是吴孟超生前全部的生活。写字台上叠放着数本年代久远的影集,一张张拍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了我国早期医疗工作者珍贵的影像资料。1958年,吴孟超带领“三人攻关小组”从解剖肝脏、制作标本开始,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启了中国人向肝脏外科进军的步伐。168个肝脏腐蚀标本及肝脏固定标本凝练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学理论,成为中国肝脏外科解剖学重要里程碑。


从医77载,吴孟超坚持整理患者病例。每一个典型患者的病例,他张贴病灶照片、手写标注患者信息和病理情况,用密封条小心保存。1960年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台肝癌手术,1963年突破“中肝叶切除”的世界手术禁区,1975年切除世界最大肝海绵状血管瘤,1983年创新提出肝癌“二期手术”概念从而攻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治疗的世界性难题……通过厚厚的数本病历相册,一位国之大医的成长历程可窥一斑。


undefined

吴孟超院士生前手术组专用拖鞋。新京报记者 俞金旻 摄


墙角的纸箱里放着吴孟超生前的生活用品。其中一双特殊的旧拖鞋引起人们注意:两只拖鞋不一样,右边的上面被剪开了。这是吴孟超做手术时穿的专用拖鞋。


很多人都知道,常年紧握手术刀导致吴孟超的手指关节严重变形,成了“最契合手术钳的形状”;然而只有少数亲人和同事才知道,由于手术中他长时间站立,脚趾常年用力抓地,右边第二个脚趾头习惯于压在大脚趾上,天长日久,右边脚趾已无法并拢,不得不穿“特制”拖鞋。


在这里,他热情接待病人,兴致昂扬地和同行、弟子无私分享自己的经验,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深夜。沈锋教授说:“现在,办公室的灯不再亮了,但他已经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


编辑 甘浩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俞金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郭懿萌
新京报记者
guoyimeng@bjnews.com.cn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语文课,是老师与同学跟随文学共历一次发烧
文化
语文课上的学生们,是真正的诗人 | 重新遇见语文课⑦
文化
北大昌增益,教学卓越奖!
新京号
寰宇同窗,燕园远航 | 博珂思:立志用语言点亮世界
新京号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成功举办
企业资讯
放弃哈佛讲席教职,他与北大“再续前缘”
新京号
吉马良斯·罗萨:不混圈子的巴西小说家
文化
庆承瑞 熊卫民:中国式病态科学的历史教训,奇迹思维是产生伪科学的温床
新京号
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开幕,规模创历届最高
教育
北大罗方妤,优秀毕业生!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