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中轴线,15处遗产构成要素分别是什么?
新京报 记者 展圣洁 浦峰 编辑 白爽
2024-07-27 14:06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北京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类型,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京中轴线北端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并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示意图。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供图


1.钟鼓楼

 

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鼓楼、钟楼南北纵置,两座建筑之间由一长方形广场连接。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两座建筑气势恢宏,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景观视点。


7月16日,北京鼓楼,游客留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积水潭(今什刹海)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万宁桥由桥体、燕翅、镇水兽、澄清上闸遗存构成。桥体为单拱石桥,桥面两侧各设16根望柱,桥体两侧设石砌驳岸,驳岸上设镇水兽。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7月16日,万宁桥。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3.景山

 

景山为明清两代皇家御苑,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出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

 

景山集高大的山体、秀美的园林建筑和华丽的宫殿建筑于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建筑群平面呈形态规整的长方形,以院墙围绕,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部以山体为主,山形高耸峻拔,山脊上以中轴线对称建有五亭,山体以南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景山南门和绮望楼。万春亭为五亭中最为高大、建筑形制等级最高者,位于正中山顶,这里也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视点。北部区域居中建有寿皇殿建筑群,南端东、西、南三座牌楼与南琉璃门围合而成的礼仪前导空间,其后有内外两重院落。正殿寿皇殿位于内院北部,是景山内等级最高的建筑。

 

景山及其独特的园林景观兼具礼仪祭祀和人造山体以登高游赏眺望全城的双重功能,为明清国家礼仪传统提供了见证。


7月16日,景山公园寿皇殿。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4.故宫

 

故宫曾为明清两代的宫城,是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杰出典范。其与北京老城的位置关系反映出中国古代都城“择中立宫”和“象天法地”的规划理念。

 

故宫以中路为中轴线,东西分为五路建筑,南北可分为外朝区和内廷区两大区域,建筑形制最高、功能最为重要的建筑均位于中路。

 

故宫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5.太庙

 

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侧,其与社稷坛以北京中轴严整对称的规划格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太庙坐北朝南,由内外两重垣墙围合成环套式长方形院落。主要祭祀建筑均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坐落于三层须弥座台阶上的享殿为明代建筑遗存,采用官式建筑的最高形制,代表了明清皇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现今,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外开放。


7月16日,太庙。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6.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侧,其与太庙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格局体现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与太庙规划格局相对,社稷坛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成环套式院落。内坛为礼仪祭祀空间,中央为祭坛。

 

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代表土地)和太稷(代表谷物)的祭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社稷坛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社稷坛。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7.端门

 

端门位于故宫南侧,天安门北侧。端门构成明清两代进出宫城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为朝堂空间的一部分。端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建筑形制和体量与天安门城楼基本相同。两者一同以其高大的形体和端庄的风姿,烘托出皇城与宫城轴线建筑的威严和神圣。

 

8.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端门以南,外金水桥以北,面朝天安门广场。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城楼北侧设一对华表,城楼南侧设石狮两对、华表一对,均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对称分布。天安门是明清时期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至今仍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9.外金水桥

 

外金水桥位于天安门南侧,纵跨于东西向的外金水河上,共有七座桥体,以北京中轴线对称分布。居中五座桥体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券相对,东西两侧两座桥体分别与太庙、社稷坛的南门相对。外金水桥是明清两代由皇城通向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也是如今国家举办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空间,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

 

10.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由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构成。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的规划格局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居中、对称的布局原则,其建筑与景观展现出中国20世纪中叶公共建筑对民族风格的探索与创新,是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11.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纵置的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城楼居北,箭楼居南。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老城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重要景观视点。


7月21日,正阳门箭楼。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2.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东南部、北京中轴线东侧,与先农坛在位置与规划格局上呈东西对称,突显出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礼仪的尊重与强调。

 

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两重坛墙为北圆南方,北侧转角为圆弧形,南侧为直角。内坛是祭天礼仪的核心空间,以东西隔墙为界限,分为南北两个坛域,通过丹陛桥构成南北主轴线,连接南北坛域南部坛域,以圜丘坛建筑群为核心,北部坛域以祈谷坛建筑群为核心。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


7月17日,游客游览天坛祈年殿。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3.先农坛

 

先农坛位于北京老城外城西南部,与天坛以北京中轴线东西呈对称布局。先农坛由内坛和外坛组成,内坛祭祀建筑包括先农坛祭坛、耤田、观耕台与太岁殿建筑群。外坛设有神祇坛、庆成宫。先农坛作为现存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家祭祀农神之所,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祀先农的礼仪传统。


7月17日,先农坛太岁殿藻井。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4.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

 

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分布于正阳门至永定门的三处居中道路遗址,自南向北分别为,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和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

 

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现已发现的遗址以物质实证真实地展现出明代以来南段居中道路的位置、走向、工程构造和不断传承沿用的历史,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7月17日,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5.永定门

 

永定门是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标识,曾为北京老城外城正南门,见证了明清城市传统管理方式。现存永定门为2005年严格遵循中国文物保护原则重建完成的地标性建筑,它由重建的城楼和瓮城地面标识组成。


7月17日,永定门。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展圣洁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浦峰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北京中轴线:古都之脊,文化长廊

中轴线·新起点|时事周刊

相关推荐
中山公园油画般的郁金香花海如何打造?园林科技人员讲述
北京
今年北京将打造“长城人家”“运河人家”等精品民宿集群
北京
清明假期北京推出春日10大赏花胜景地
北京
早安北京0321:最高气温27℃;北京发布春日十大赏花胜景地
北京
北京春季书市将于4月22日开启,长达14天,涵盖“五一”长假
北京
市人大代表秦红岭:要让中轴线的品牌在世界范围内打响
北京
从中轴线看都城秩序,文物保护专家关战修对话新京报小记者
教育
体验老字号、开展古建研学游,多位人大代表为北京中轴线建言
北京
东城区区长陈献森:用心守护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资源
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成型
北京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