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北京暴雨预警后,等雨来的山中乡村
新京报 记者 彭镜陶 左琳 丛之翔 编辑 刘倩
2024-07-25 23:40
好在准备充分,雨也没有预想的大,一夜平安,暴雨橙色预警也解除了。

天阴沉沉的,闷得人透不过气,7月24日下午五六点,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丁家滩村,预警中的大雨还没来。


两个村民挽着裤脚,站在村头的凉亭里闲聊。他们各自拎了把伞,眼睛一直瞟着凉亭外的天气。丁红梅在家里忙忙叨叨地收拾应急物资,蜡烛、火柴、医疗包都找了出来。村医骑着自行车来回走了好几趟,她把装药的袋子挂在两个车把上、堆满车筐,大包小包地运回家。


广播里反复播放着暴雨橙色预警信息——预计7月24日17时至25日20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小时降雨量超过70毫米的强降水,山区及浅山区可能出现强降水诱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全村都做好了应对暴雨的准备。


晚上六七点,先是零星的雨点落下,接着雨越来越密、越下越急,地面很快就有了积水。远处起了雾,只能隐约显出山的轮廓。大风猛地刮过来,摇得树枝哗哗响,吹得村头的河沟也泛起波澜。两个小时后,涵洞的积水已经没过了脚面,井盖也冒起了泡,直往地面上返水。


一个难眠之夜。村民守在家里,准备着一旦涨水马上撤离;村干部聚在村委会,严阵以待;门头沟消防救援支队时刻准备着出动救援。


好在准备充分,雨也没有预想的大,一夜平安,暴雨橙色预警也解除了。


7月24日晚9点,丁家滩村一处涵洞积水。  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守雨的人


7月24日晚上八九点钟,丁家滩村没有像往常一样陷入沉睡,雨声像鼓点一样砸在地面,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守在家里,或忙着准备物资。


丁红梅从屋内一米多高的窗台上取下几个包装严实的快递盒,里面是她网购的20多支蜡烛和十几盒火柴。她还翻出了两个应急医药包,装有小瓶花露水、藿香正气水、面巾纸和几盒常用药。“到时候也能应应急。”


“去年暴雨,村庄断水断电将近一个月,后来我特意预备了不少物资。”当天早些时候,她在微信群看见暴雨预警的消息,特意给新买的应急手电充满电,又在家门口挡了一块白色的木板,以免涨水再漫进家里。


7月24日,丁家滩村村民准备的蜡烛和火柴。  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村里的广播一直在播放着暴雨预警信息,还劝导村民,有条件的赶紧投亲靠友离开村子。孩子想把丁红梅和老伴接到安全的地方,但她在村里生活了60多年,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房子。


这是他们新修的房子。在去年7月底、8月初的那场暴雨中,村子旁边的永定河水位暴涨,丁家滩村东侧几乎被大水淹没,只有村头的牌坊在水中矗立。大水冲进了丁红梅家,冰箱都漂了起来,她跟老伴在洪水到来前离开家躲避,等再回来时,家里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淤泥。


“一切都没了。”丁红梅说,地板、电视、床……这些家具、家电都没法再使用,过去一年,他们把屋子重新装修了一遍。


“这次我们要看着它。”丁红梅说,她和老伴也怕洪水,根本不敢睡觉,干脆坐在屋外的棚子下,一边扇着扇子一边闲聊,“随时关注着,一旦涨水,就立刻往高处走。”


7月24日晚7点20分,丁家滩村一小卖部门口堆好了防汛沙袋。  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村医丁燕一直没闲下来,她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把医务室的物资搬到地势较高的安全地带。去年医务室的两台制氧机被大水冲走,加上其他器械和药品,至少损失了两万块钱,丁燕很心疼。


得到暴雨预警消息后,丁燕马上开始“搬家”。她将防暑、防感冒、治疗外伤的常用药分门别类地打包,把处方和执照都带好,还带上了今年新买的听诊器和血压仪。


她把这些大包小包的药系牢,两个车把一边挂着一个,车筐堆一袋,骑着自行车,跨过铁路线,来回运了三趟,把它们都带回自己家里,热得浑身是汗。“村医不能离开村子,我就在家里看诊,大家都知道我住哪,谁有急事也都能找到我。”


相比之下,住在铁路西侧的丁芳和老伴几乎毫无准备。丁家滩村被京门铁路一分为二,去年暴雨,铁路西侧的房屋因为依山坡而建,地势较高,没太受影响,而东侧则受灾严重。


7月24日白天,他们听见村里广播了至少两三次暴雨的消息,家里房梁有一处漏了水,用粉色的塑料盆接着。家里人劝他们,去更安全的地方住一阵,但都被拒绝。这天女儿打来很多个电话,提醒他们别往远走。


雨夜刮起微风,72岁的艾秀芬独自坐在家门口的台阶上乘凉。她家在铁路西侧,今年只有自己一个人住,虽然从村里的广播得知了暴雨预警消息,但除了两个手电,她什么都没准备。


“孩子们不在家,只有我一个人在,所以我根本不怕什么。” 她说,“只要他们不在、没危险,我就放心了。”


7月24日晚,丁家滩村的村医背回家的药品。  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平时辛苦训练,就是为了这种时刻准备的”


7月24日下午,在门头沟区龙泉消防救援站,消防员们正时刻待命。一旦警铃响起,就意味着北京消防救援总队指挥中心派出了任务,需要他们前去救援,那时无论多晚,所有人都会在一分钟内登车出库。


暴雨橙色预警发布后,龙泉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开会部署工作,暴雨到来后的救援可能非常频繁,他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平时辛苦训练,就是为了这种时刻准备的,同时我们也会把往年在水灾中救援的经验传授给新一批消防员。”副站长王斌亮说。


近年来,门头沟区曾出现过因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山洪等,去年7月底的水灾更是令消防员们难忘。今年,门头沟区政府和消防部门都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在汛期前做了大量准备。入汛以来,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组织了各消防救援站排查抢险救援器材。


“在暴雨来临前,要检修站里所有的救生衣、冲锋舟、排水泵等,冲锋舟要提前拿出来充好气,以便随时出动。主要观察其外观是否有磨损,是否漏气,涉及油水电气的相关器具如排涝用的浮艇泵、手抬泵等是否好用,油箱是否装满等。”副站长牛孝雨说。


7月24日下午6点左右,北京门头沟区龙泉消防救援站,救援车辆及人员都在待命。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除了消防站,各村也做足了防汛准备。


位于门头沟区王平镇的安家庄村是去年北京暴雨的受灾地区。村支书李素芳告诉记者,24日一早,村干部已紧急动员全村人员,为即将来临的暴雨做好应对措施。安排了30人看护村中沟道,准备300余个防汛沙袋,将村内的所有车辆开离沟道及其他地势低洼处。看守沟道的人员来自村中一支40人组成的抢险队,成员都是本村的年轻村民。


居住在沟道附近和地势低洼处的约30名居民被转移安置在村中大礼堂,统一提供餐食。餐食来源于村委会预备的防汛物资,主要是米面油。在城区有亲友的村民,已经离开村子,前往城区投亲靠友。


门头沟区大台街道的落坡岭社区居民曾在去年北京暴雨中,救助滞留列车旅客。新京报记者从落坡岭社区获悉,24日,社区也做好了防汛准备,物资储备和应急设备相较去年也有提升,部分居民已经转移到更安全的安置点,社区所有工作人员及应急队员也已经就位,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如果有紧急情况出现,社区会利用喇叭广播提醒。


7月24日下午6点左右,消防员在北京门头沟区龙泉消防救援站待命。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摄


面对高频率救援的疲惫和危险,消防员们也已经做好了准备。王斌亮回忆起去年7月底的救援,“我们为了救人,曾徒步几小时绕过断路,也曾在激流中靠着绳索艰难穿行,当我们成功解救被困人员的时候,看到他们像获得了新生一样高兴,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除了救助别人,消防员也需要保护自身安全。“出警时我们也会注意安全隐患,尽量避开低洼地带和漩涡,只有保证了自己的安全,才有能力去救助他人。”牛孝雨说。


牛孝雨坦言,尽管他加入消防队伍多年,已经是一名“老兵”,仍然会有压力,“总是惦记着辖区内的危险村、积水隐患点位,在与大自然对抗时心里多少会有点没底。”


7月24日晚7点20分,雨落在丁家滩村村口河沟。  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这场等级为橙色预警的大雨时断时续。


气象部门统计显示,从7月24日下午2点至25日晚上7点,全市平均降水量44.7毫米,城区平均42.7毫米,均达到大雨量级;全市共有18个站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其中包括门头沟2个站。


好在一夜无警。7月25日早上,牛孝雨发现雨势减弱,小雨淅淅沥沥。


7月25日9点,北京市气象部门发布消息,目前影响北京市的降雨云团已减弱,北京市气象台解除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同时,由于大部分地区风力已减弱,北京市气象台于7月25日6点40分解除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消防员们没有放松,一旦警铃响起,他们依然随时出发,到现场去。


(应受访者要求,丁红梅、艾秀芬、丁燕、丁芳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左琳 丛之翔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许丽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彭镜陶
新京报记者
pengjingtao@bjnews.com.cn
记者主页
左琳
新京报记者
zuolin@bjnews.com.cn
记者主页
丛之翔
新京报记者
congzhixiang@bjnews.com.cn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专题丨关注北京强降雨

相关推荐
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支撑工作已启动
北京
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风力强、致灾风险高,此次大风因何而来?
第一看点
他们,在北京备战狂风过境
北京
北大同学写了个代码!用你的生日查天气
新京号
破坏性大风来袭!4问车辆房屋受损、人受伤,保险如何理赔?
财经
暴风眼中,一个京西村庄的日与夜
北京
门头沟的他们,以劳动书写荣光!
新京号
笔与墨:收藏中国及其映照中的另一个美国
新京号
新闻8点见丨北京轨道交通全线恢复正常运营;尹锡悦今日受审
时事
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移风易俗……第二场“部长通道”要点速览
时事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