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明确今年“小目标”——收入突破千亿元
新京报 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2024-06-25 15:18
医药健康产业是昌平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

近日,新京报记者跟随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组织的“北京投资促进宣传媒体行”系列活动来到昌平区,实地探访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未来科学城能源谷。

 

据悉,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已经成为昌平区三大主导产业。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刘一红介绍,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昌平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今年产业收入将突破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亿产业集群。

 

生命健康产业迈入千亿产业集群

 

昌平区是北京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区内未来科学城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枢纽型主平台,规划面积170.6平方公里,形成了生命谷、能源谷、沙河高教园“两谷一园”的创新格局。

 

昌平区未来科学城展厅里的沙盘模型。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诺诚健华就是一家在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长起来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已经打造了丰富的产品线,覆盖血液瘤、实体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诺诚健华企业传播执行总监陆春华介绍,公司在昌平区落户已经8年多,目前已有两款商业化产品,13款创新药处在临床阶段,正在中国和全球进行30多项临床试验。“创新是生物医药发展的立足之本,我们看重的就是政策的落地性和持续性。”陆春华说,从创业初期到现在,昌平区在政策、人才、资金等环节都给予了该企业很大的支持。北京市正在大力支持创新药的发展,他们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乐观,“预计未来3-5年时间,有5-6款创新药产品有望获批上市。”

 

2019年,刘毓文女士在京创办新生巢创新中心,推动源头创新实现从0到1的孵化转化。该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引领类)生物医药标杆孵化器、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到目前已累计孵化生物医药企业近80家。在这里,入孵企业不仅能享受到专业技术平台及孵化赋能服务,也可享受到落户园区带来的便捷服务。2023年落户园区的“昌生驿站”,为企业办事大大节省了时间,为入驻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100多种业务办理咨询服务,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新生巢创新中心,目前已累计孵化生物医药企业近80家。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刘一红表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是昌平区三大主导产业。其中,医药健康产业是昌平成长性最好的产业,昌平区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以京新、京藏高速为主轴,布局建设生命科学创新走廊,聚焦CGT、抗体、AI+研发等前沿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生物制造等赛道,形成了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完整产业链。“我们制定实施了《昌平区医药健康产业倍增行动计划》,2023年,产业收入达到910亿元,今年将突破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千亿产业集群,是北京乃至全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刘一红说,今年,昌平区在全市率先将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成生物制造作为重点发力赛道,挂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打造北京先进能源产业高地

 

先进能源产业是昌平区第一大产业。刘一红介绍,昌平区以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为核心,沿七北路至京藏高速构建“能源谷创新走廊”,聚焦能源互联网、储能、碳捕集、氢能等7个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打造北京先进能源产业高地,出台了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2023年产业收入超过2300亿元。

 

位于昌平区东部的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重点布局先进能源产业,主动践行国家“双碳”战略,聚焦三大赛道:发展提升能源互联网高成长关键赛道,巩固壮大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增长型成熟赛道,以及储备布局氢能、储能、碳固存培育型前沿赛道。

 

北京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公司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数字技术为基础,在新型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围绕能源数字化和储能领域为客户提供软、硬件产品及一站式解决方案。

 

入驻昌平的能源企业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展示有关运行情况和数据。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我们的数字化技术,在每一个应用场景里边都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在储能方面,最大的目标就是提升储能电站的安全性。”该公司副总经理胡东辰表示,西清能源入驻能源谷以来,区里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了很多帮助,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比如为员工申请共有产权房、子女入学转学等事项提供支持帮助。未来科学城集团相关部门与西清能源开展了广泛的业务发展需求对接和交流,提供了多个应用场景,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姆式”服务和“全天候”支持。昌平区政府也在持续出台各类产业支持政策,从创新扶持、金融支持、场景开放等多个维度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据悉,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昌平区聚焦企业需求,构建了“1+1+N”政策体系,出台40余个政策性文件,不断丰富“免申即享”“达标即享”大礼包,特别是聚焦政策兑现,推动惠企政策和资金一键直达、“触发式”享受,把过去“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

 

同时,提升政务服务。打造“一件事”服务场景,推动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建立一体化综合监管机制,出台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制度,全面推行非现场监管改革,让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此外,制定实施产业用地供应三年行动计划,梯次布局“双创”空间、中试基地、标准厂房等载体,为企业量身打造“拎包入住”空间。昌平区出台科创金融政策,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体系,科技产业母基金群规模已达到360亿元,去年母基金群投资区内科技项目131个,为企业成长注入金融“活水”。

 

新京报记者 陈琳

北京 陈静 校对 王心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陈琳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推荐
签下14个重大项目,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北京
先行先试成果丰硕 开放发展活力尽显—北京自贸试验区迈上高水平发展新台阶
北京
创新领航,产金跃迁!2025昌平医药健康金融投资创新论坛成功举办
企业资讯
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
北京
加速冲刺五年成形丨济南起步区推进“一网通城”建设 加快数字化转型
新京号
首次双会联动,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将于7月5日开幕
北京
产业年收入超60亿元,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在昌平打磨“手术刀”
北京
味道好、没热量的糖存在吗?北京这家生物制造企业已研发
北京
烟台网络正能量精品展播(九)
新京号
抢占创新制高点,多个“第一”见证硬实力|新京报社论
观点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