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展示研究成果、体验科学游戏,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公众科学日专场
新京报 记者 刘洋 李木易 编辑 缪晨霞
2024-05-19 21:06
本次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国科大专场活动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专场同步开展,超过2000名市民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科生科技社团在礼堂草坪前展示“质粒拼图”、机器人对抗赛;人文学院团队演绎“百步穿杨”“乾坤一掷”……5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举办“中国科学院第二十届公众科学日”的国科大专场活动,该活动向公众开放,大学生们献出十八般武艺展示自己的日常所学。当日恰逢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该校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以下简称“考古系”)还举办了博物馆日主题系列活动。


市民在体验国科大社团的学生带来的电子乐器。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校内设置两个互动现场,有外地家长携孩子参与活动


19日一早,新京报记者现场注意到,国科大在玉泉路校区设置了两个互动现场,分别为国科大本科生科技社团展示和国科大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普展示。在校礼堂前的草场上,寻微化学社、果壳物理社、苍泣天文社、iGEM竞赛小组、RM竞赛小组等学生社团设计了拼装DNA、自制风暴瓶、机器人对抗赛等活动,为公众展示科学实验和研究成果。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教师带着中小学生前往参观,大朋友学习了解实验的原理,小朋友则追着机器人奔跑。


在综合楼前体育场,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系师生向大家介绍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五谷究竟是什么?““我们早期吃的粮食作物有哪些?”人文学院的学生们把五谷放在现场,解答公众的问题,画脸谱、做泥人等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积极参与。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尚雪介绍,本次活动不仅有互动体验现场,人文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平台也同步开放,向公众介绍该平台在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植物遗存研究、吐鲁番阿斯纳那古墓群植物考古学研究等一系列相关成果以及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让大家对于利用科技分析深化考古学认识方面有了更多了解。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则精心设计了逻辑学展项与公众互动,在“与门”“或门”“非门”面前,家长和孩子共同开动脑筋,体验乐趣。


小朋友们围观大学生研发制作的智能机器人。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我们是从陕西西安来的,坐了12个小时火车,早晨刚到北京就赶过来了。”在科技考古实验室里,家长洪女士告诉记者,女儿今年上高二,在得知学校有科学日后,便赶来了,“孩子特别喜欢生物,国科大是她的高考目标学校。”母女希望提前了解学校的文化和科研教学情况。


除了互动展示之外,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里,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和国科大外语系教授彭工还分别带来了《解开宁武万年冰洞之谜》《寓教于乐学英语》的专场讲座,国科大通过官方线上平台对讲座进行了直播,在线收看人次达14.5万。


国科大学子现场给公众做科普讲解


而在校园的另一侧,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公众科学日活动也在同步开展。“因为你是高中生,我就讲得深一点,引力波是怎么产生的呢?……”站在摆着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X射线望远镜模型的摊位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中心的研究生们详细解答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学生的问题。这位高中生告诉记者,下学期即将面临文理分科,他有意向选物化生学科,此次前来科学日活动,希望可以和大学生研究生们交流,拓宽视野,提升自己对理工科的兴趣,听说小伙子想当科学家,两位研究生笑着表示搞研究不是简单的事情,希望他在今后学习中要更加努力。


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精心设计了逻辑学展项与公众互动。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


据介绍,自2004年起,每年5月的其中一个周末,中国科学院100余家科研院所和3所大学都会“打开大门欢迎公众”,开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等高端科研设施;开展科普讲座、实验演示、互动体验、科普剧等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形式丰富多样的“硬核”科普活动;以院士为代表的一线科技工作者在真实科研场景中与公众面对面。


“国科大承载着中国科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育人职能,我们的公众科学日互动展项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科普讲解的主力军,这样一方面可以展示中国科学院的形象,拉近科学家群体和市民的关系,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在理念上有助于他们成长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科学家。”国科大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介绍。


据悉,本次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国科大专场活动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专场同步开展,超过2000名市民参加了此次活动。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


展开全文
全文
0字
您已阅读
%
打开新京报APP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让品牌文化“活起来”,汾酒做了这些动作
酒业
直播跳操、在线比赛, 北京中小学线上体育课让亲子“动”起来
教育
蓝月亮2021年ESG报告:聚焦可持续发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商讯
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题为航天点亮梦想,将举办200余项活动
时事
新闻8点见丨“五一”打卡新去处 冬奥延庆赛区三大场馆将迎客
时事
走过中国考古40年,他想让文物离民众再“近”些
时事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公布
第一看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拟表彰名单公示
北京
余国琮院士逝世
政事儿
与时代共振 思政课三年“课堂革命”
教育

新京报新闻报料电话:010-67106710 (24小时)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