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浇筑!”4月16日上午,伴随着浇筑指令的下达,位于通州区宋庄镇的北京建工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6003地块施工现场,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最后一斗混凝土由塔吊吊运就位,并完成浇筑。以此为标志,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实现了首个完整地块全面冲出“正负零”,正式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地下结构冲出“正负零”仪式。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探访
首个完整地块全面冲出“正负零”
4月16日上午,新京报记者前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6003地块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为最后一斗混凝土浇筑做着准备。现场,红色气球和条幅让气氛更加热火朝天。“今天,整个地块全面冲出‘正负零’,率先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北京建工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副经理刘敬东说道。
与会领导现场宣布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起吊。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位于通州区宋庄镇,总占地面积22.65公顷,规划总建设面积46.9万平方米。项目现场共分4个地块,由北京建工集团承担施工的6003地块建筑面积13.69万平方米,拥有6座单体建筑,包括金融学院学生活动中心、继续教育学院教学楼、继续教育学院主楼及3栋学员宿舍楼,是整个工程体量最大的地块。
刘敬东介绍,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是全市首次、首批入围的“北京市智能建造试点工程”之一。“项目建设中,我们依托一线施工场景,创新试点智能建造前沿技术,打造智能建造样板工程。”刘敬东称。
亮点
采用“下跳棋”的方式浇筑混凝土
施工过程有哪些亮点?刘敬东表示,项目的地下结构施工时值冬季,如何确保大面积平面混凝土浇筑后的结构平整无裂缝,是项目团队面临的第一场“大考”。为确保成品质量万无一失,项目团队将用于超长混凝土结构的跳仓法进行了“新质赋能”,将现场划分成25个流水段“棋盘”,以“下跳棋”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浇筑,利用先进的测温系统结合智能化多点测温技术,实现监测数据实时自动无线传输,确保了冬季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里表温度动态监测,保障施工品质无懈可击。
面对结构施工中木模板加工数量大、精度要求高的挑战,北京建工项目团队创新部署工厂化模板智能生产线,将成熟应用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搭接模板加工制作端,一键即可智能配模、输出深化图及加工图,数控机床按数据精准加工,模板上料、加工、下料全套加工工序2人配合即可操作完成,工效较传统木工提升20%以上,板材利用率可高达92%。此外,项目团队还在整个加工系统搭载了木屑实时回收功能,助力施工现场更加绿色安全。
“这是一个正向设计工程,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BIM技术的全过程应用上提供更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刘敬东表示,“正向设计意味着设计方案定稿后,全部的细部节点施工方案‘一模到底’。从模板配模、钢结构深化,到机电管线、幕墙,项目团队围绕设计模型超前将施工全周期的所有工序步骤精确到每一个螺栓、每一个弯头等节点,为精益施工提供虚拟数据。深度运用BIM技术可以让我们提前3个月梳理出未来结构施工中的几十个复杂节点,让我们在建筑信息模型中‘所见即所得’,极大提升工期进度。”
进展
预计7月底实现整体结构封顶
“按照计划,项目将于7月底实现整体结构封顶。”北京建工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经理王波表示,在接下来的地上结构施工及后续的机电管线排布、室内精装等关键工序中,项目团队将应用MR混合现实、喷涂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推进施工进展,解决工程建设全过程BIM模型与现场施工可视化的交互难题。
清华大学校园专项办总工林澎表示,北京建工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是清华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项目。预计2025年年底,整个项目具备竣工条件。
项目完成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项目建成后,清华大学将依托五道口金融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金融专业领域的强大智力优势,深度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高素质的金融师资队伍,构建金融科技交叉研究平台、金融学术国际交流平台和金融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养高层次、创新性、国际化的金融人才,更好促进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林澎表示。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