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效新闻发布会举行。现场,京津冀联合办会同相关专题工作组发布十年来产业发展、生态治理、医疗卫生、轨道交通、科技创新等多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是该重大战略实施的十周年,具有里程碑意义。十年来,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北京“新两翼”联动发展,共同唱响京津“双城记”,京津冀逐步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三地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超6.9%
十年间,三地城镇新增就业累计1595.6万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3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7.2%、6.9%和8%,三地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较2013年分别缩小0.23、0.09和0.31。
工业增加值达到2.43万亿元
2023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43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43倍。三地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共同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联合绘制完成产业图谱,梳理形成“卡点”攻关、“堵点”招商、重点企业“三张清单”,为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提供“底数图”和“导航图”。
在产业发展中,创新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为4.28%,比2013年提高0.85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全国。创新带动产出效率持续提高,2022年区域劳动生产率达到18.5万元/人,较2013年基本实现翻倍。截至目前,三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占全国12%。
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
十年间,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截至目前,北京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断优化,8家市属高校和15家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向外布局,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2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
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核心区功能重组得到稳步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密度逐步下降,让核心区“静下来”。北京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走出一条减量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57.3%
三地共同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京津冀,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见”转变。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2022年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水位较2018年分别回升2.25米、6.72米,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植树造林6200多万亩,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土地生命奖”。
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增长超三成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打通“断点”“堵点”,加快构建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拉近三地时空距离。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京张高铁、京沈高铁、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三成。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通车,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北京“双枢纽”机场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津冀港口群加速崛起,货物吞吐量超19亿吨。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支撑,打造由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分支机构突破1万家
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数量已突破1万家。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由2013年的3176项增长至2023年的6758项,年均增长率7.8%,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48.7亿元,年均增长率26.5%。
其间,“京津冀协同创新推动专项”设立,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近2.4亿元科研经费,立项支持95项课题,引导社会投入5亿元,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形成河北张家口赤城数字农业智慧园区综合管理平台、雄安高铁站片区能源优化运行平台以及天津滨海数字化车间运营管理集成应用示范等多个协同创新成果。
推进建设40个京津冀医联体
十年来,京津医疗机构与河北各地通过合作建院、整体托管、专科共建等形式开展合作,共同推进40个京津冀医联体建设,实现了京津冀医联体全覆盖,带动河北省疑难危重症救治水平全面提升。
目前,京津冀医疗机构临床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已经有50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有3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在京津冀503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提升。此外,环京津养老机构全部开展医疗服务。环京地区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全部纳入北京市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
建设鲜活农产品一小时流通圈
在商务协同领域,三地共同建设了鲜活农产品一小时流通圈,支持津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北京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做好对接。共同打造环京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河北净菜”进京,鼓励环京农畜生产企业以销定产、按需种养,丰富北京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和“肉案子”。2023年首次发布“京津冀商贸物流业发展指数”,反映出区域商贸物流经济活动呈现向好态势。
京津冀推出38条精品旅游线路
京津冀共同推出全域旅游精品线路4条、文旅科普体验线路10条,周末度假游线路14条,“欢乐京津冀 一起过大年”旅游线路10条。上线了“乐游京津冀一码通”,累计发放亿元消费券,注册用户突破150万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出游选择。
涉税事项办理时间压缩至1小时
十年来,京津冀营商环境协同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商事制度协同互认进一步加强。其中便利京津冀跨省(市)涉税事项迁移,实行企业涉税信息“一键迁移”,同时可保留纳税信用级别等9项信息和增值税留抵3项权益,办理时间由过去20天左右压缩至1小时。三地为企业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就近办”服务,推动北京市朝阳区与天津市河东区、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北三县实现营业执照异地“办理、发放、领取”。
外贸总值增至5.03万亿元
10年来,京津冀区域外贸总值由3.74万亿元增至5.03万亿元,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
十年来,建设全国首个跨省市综保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2023年,中关村综保区成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数智化综保区;2024年1月,雄安综保区正式揭牌。创新区港一体通关模式、生物医药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京津冀文化艺术品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模式。10年来,区域综保区数量由2014年的2个增至11个,实现外贸进出口4513.3亿元,更好推动综保区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