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履新证监会主席后,于2月18日至19日两天连开12场座谈会“问计”市场各方,共同努力把资本市场建设好发展好。
2023年以来,资本市场发展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在7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活跃资本市场”。
当前市场关切的热点问题有哪些?制约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在哪里?对于证监会主席吴清,有何建言?为助力资本市场建设,新京报贝壳财经自2月22日推出“吴清主席,我有一个建议”系列评论和访谈,邀请市场参与人士及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本期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
资本市场被看作是国民经济的“睛雨表”,其改革相当于中国宏观经济改革的一个窗口,改革所面临的难点痛点跟整体宏观经济改革的难点痛点一脉相承。透过资本市场的改革,也能让我们看到宏观经济底层改革的逻辑。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深度调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面临“三区叠加”的情形,即中国经济改革的“深水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区”以及全球价值链的“重整区”。
短期政策刺激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大家渴求系统性的市场化转变
过去30年,中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巨大成绩,无论是在规模上、广度上、深度上以及制度建设的完善上都有非常大的进步,资本市场也更加成熟。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投资者的专业性和素质也越来越高,他们实际上对市场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期待。即意味着,过去我们能够使用的提振信心或刺激市场的短期“工具”,市场已经非常熟悉,短期政策刺激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现在大家渴求的实际上是一个中长期的、整体的、系统性的市场化转变。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往“深水区”前进。
短期从表面来看,大家关注的市场热点是指数点位的调整,再深入看,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投资者回报。对此,我们在IPO、大股东减持、独董制度等领域出台了不少细分的改革措施,包括司法、立法、执法上都在不断进行制度完善,监管的深度、力度、广度不断进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更多是以比较“小步的”方式进行,这符合渐进式改革的规律和需要,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要解决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果投资者不能获得非常好的收益,市场则很难可持续良性发展。如果融资仍然是我国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目标,那么融资和投资二者如何平衡也是新时期需要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包括我们是否需要更多反思和总结,有些问题为什么长期难以解决,比方说投资者保护、财务造假、退市机制、市场操纵等,在穿透式监管系统性监管方面,究竟什么是“深水”中阻碍了市场化改革的因素?我们可能要找出真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监管层需要更加广开言路,也需要形成更好的反馈-反思-总结回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区”,需要更好地保障“国际化”
目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面临国际国内新格局的调整。
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个规模、体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当我们提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时,已经明确了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也就是说,国际化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必然途径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特性”与“普遍性”的融合非常重要,而摩擦亦始终相伴。包括对于金融、对于市场、对于资本的理解,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达成一定共识,在一段时间内又会产生很多分歧,这最终会影响金融市场的底层运行机制。因此,如何进行概念的厘清,如何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如何进一步在“特性”与“普遍性”上平衡发展,让市场化走向高质量,全社会需要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中国也处在一个中美关系复杂化、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愈加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下。从经济的转型升级来看,不论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技术突破解决一些卡脖子问题等,中国都面临较大挑战,金融市场也是如此。而金融市场本身的国际化对接是其发展的必然和必须,同时也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和贡献。
而国际化需要市场化作为对接的保障,市场化则需要法制化作为保障。只有法制化得到很好的保障,企业得到正向激励,市场化的价值估值体系才能体现效率,所谓的市值管理、投资者回报才能不沦为空谈,否则市场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最终国际化也难以实现。
从整个市场来看,大家的信心越来越来自于系统性改革,而不是个别细节政策的提振,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要从长期的概念上来理解,同时还能够从中期上给出对策以解决短期问题,而不是直接解决短期问题。因此,在当前这个新阶段中,我们需要在系统性基础上厘清一些概念,进行定位,提升改革成效、促进市场信心。
同时,在市场进行调整中,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包容性”。
全球价值链的“重整区”,监管也需要理念创新
资本市场的改革要注意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联动性在发生的变化,未来企业与产业的商业生态、商业模式等可能都会随之产生深刻变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面临重整的状态下,中国重整的必要性和受到的影响及波动也相对较大。
当前,“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在金融上“强”而成为金融强国,也需要用金融来支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发展从而建设强国。整体来看,资本市场的改革显现的并不只是证券市场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问题。上市公司实际上是整体产业链重整、转型升级的一个窗口,要实现更高的价值和汇报,我们应该给予其更多的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创造更为宽松的金融条件和政策条件,从而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更好地转型升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监管与创新要能够形成高效率的发展关系,我们如何面对、理解和创造“新质生产力”?监管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日新月异的全球创新速度。比如,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整中出现了很多新技术,并带动了新生态,出现了很多新迹象,一个新的技术突破往往会改变商业模式,甚至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包括我们看到英伟达作为硬件“龙头”成为市值“龙头”,背后是游戏玩家的需求推动。过去看上去不相干的产业在新链条中的价值影响,已经需要更新的认识和判断。新一轮价值链重整中,必然会有价值链上元素的重新分布和重新嵌合,因此,新理念对“价值”的认识不能因循守旧或狭隘化,必须要全盘考虑、给出空间、鼓励创新、放眼未来。
总的来讲,新任证监会主席吴清广开言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对于监管层来说,一方面他们要多了解市场的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中要坚定目标,各项制度改革都要遵循一个大方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