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到了,相信很多人已经或即将踏上返乡之路。
每一条返乡之路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这些纵横交错的返乡路,也编织出中国社会最生动的细节。
在这一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各不相同的“回家”。有的很传统,在外打拼一年,拎上大包小包、历经奔波地回家;有的很新式,父母长辈反向来到孩子所在的城市,在异乡团圆;也有的是帮别人“回家”,他们是铁路职工、空姐、警察等,自己回不了家,但全力守护每一条回家路……
人们对这些故事并不陌生。那些被满满当当的年货压弯的身躯,那些盯着时刻表焦急又期待的眼神,那些亲人见面时热烈的拥抱,那些一如既往坚守岗位的身影,人们已经看了很多很多次。
奇怪的是,这些故事无论出现多少遍,都很容易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不论外面的节日气氛有多浓,都涌不进驾驶室,(动车司机)董纯从来不敢也不能分心”。像这年复一年出现的一幕,总能让人动容。
宋代诗人王禹偁有句诗:“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平平无奇的小桥、树木,就足以牵动人们的思乡之念。这或许就是家乡的意义——家乡也许很普通,却是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精神归宿;关于家的故事,不需要多么跌宕起伏,却永远投射着一种“平凡的伟大”,永远那么朴实、动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回家”的定义也在变得多元。比如空姐屈芮芮在春运期间会值乘太原飞往海南三亚的航班,照顾很多旅游过年的旅客;家在吉林的林佰义到北京,来找当快递小哥的儿子一起过年。过春节的形式在变,但谁又能说它的内核变了呢?旅游、出行,无论人们去向哪里,只要目的地是“团圆”,就都是回家。
深一层想想,春节、回家、团圆,在当代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中国经历了如时空压缩般的发展,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地图和精神世界,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拓展——无数人到异乡上学、工作,无数人梦想着“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每到春节,人们似乎都会被拉回到一个原点,去找寻那个人生的起点,归依家乡故园与亲人至爱。
“回家”,这个一年一度、人们不约而同加入的仪式,这个从诞生之日起就贯穿一生的人生主题,对于一个不断迈向现代的社会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飞速变动的情境里,“回家”,一直在为我们擦拭那些传统而永恒的社会伦理,教会我们何谓家国之念、友爱之情、互助之责,自身也成为社会运转、价值维系最坚实的内核。
今年春运,有可能成为史上最忙春运:春运期间或将有90亿人次流动,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营业性客运总量将超18亿人次,同比增长约40%。“地球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可能将会再度创造历史性的规模。
这数以亿计的流动,这千千万万条“回家路”,通往的是世间温暖与人心安稳。无论过去的一年人们生活怎样,有没有烦心事,又有多少新打算,家都会再度用温柔包裹我们,让我们获得踏实安稳的依靠,也让我们聚起奔向远方的力量。
媒体人/江城
编辑 刘倩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