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 左琳)1月24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江苏高院”)发布了全省法院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审理情况。2022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审案件1956件,依法惩处10684人,涉案金额69.23亿余元。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江苏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三类特点,一是诈骗团伙境外化集团化,部分境外窝点形成以“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为幌子存在的超大犯罪集团,通过提供办公场所、技术支持,招揽诈骗团伙入驻,以“高薪”为名诱骗境内人员赴境外诈骗,社会危害极为严重。其中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在境外出资建造“建材城”,先后招揽10余个诈骗团伙入驻,并为诈骗团伙提供办公场所和食宿,进行封闭式管理,持械看守诈骗团伙人员,形成超大犯罪集团。此外,为扩大诈骗集团规模,一些犯罪集团实施跨国人口贩卖、绑架、非法拘禁等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社会影响恶劣。
第二类特点是犯罪链条精细化隐蔽化,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相关联的上下游犯罪案件数量增长较快,在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犯罪团伙将专业化较强的环节外包,如由专门技术人员搭建可直接操控后台数据的诈骗平台,由“料商”在社交软件对诈骗平台进行宣传,由“号商”通过专业技术、黑产软件提供社交账号,由“卡商”收购电话卡、银行卡用于诈骗联络、转移赃款,由专业洗钱团队将涉案赃款转至境外。各犯罪环节逐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但又相互隔离的产业链,打击难度较大。
第三类特点是诈骗模式多元化复合化。传统诈骗模式包括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诈骗等,其中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占到一半以上。同时,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新诈骗手段不断出现,如以“0元包邮直播带货”、虚构比赛事项、开展“扶贫计划”、诱导用户下载App付费充值等名义骗取财物。此外,犯罪分子将不同的诈骗模式相结合,步步渗透、层层衔接,社会危害性更强。“杀猪盘+敲诈勒索”就是其中典型模式,犯罪分子假扮成功人士,用内部“话术”与被害人培养感情,以投资赚钱名义诱导被害人进入该诈骗集团控制输赢的App平台投资充值,同时诱导被害人进行裸聊并拍摄视频,以向亲友甚至网络公开为要挟勒索财物。犯罪分子的行为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产生恶劣影响,严重侵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
据悉,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江苏省法院积极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各项工作,参与“断卡”“断流”“5·10”“长城行动”“百日行动”等专项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工作方案,统筹推进打击治理、集中打处、防范宣传等各项工作。
举措之一是聚焦重点人员,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从严惩处犯罪集团的组织者、领导者、首要分子和骨干成员,以及幕后“金主”“蛇头”“卡头”“跑分”团伙、行业“内鬼”,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施犯罪,有组织、跨境提供技术支持或者网络服务等帮助的人员。2022年以来,1255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2人被判处无期徒刑。同时,对于从犯、主动投案人员,以及积极配合抓捕首要分子、追缴涉诈资金的人员,依法从宽处理。把被告人退赃退赔作为自愿认罪认罚、认罪悔罪等量刑情节予以考量,督促被告人积极退回赃款,最大限度为被骗群众挽回经济损失。
第二类举措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审判实践疑难问题,全省法院动态掌握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总体情况及变化趋势,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联合省检察院出台《〈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明确诈骗犯罪量刑情节的具体适用;成立课题组专题研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判疑难问题,推动解决境外诈骗集团案件审判中的争议问题;联合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多次举办全省范围的培训班,不断提升全省法院审判工作能力水平。针对审判疑难问题,徐州中院、盐城中院出台了专门指导性文件,推进市级层面司法标准统一。
第三类举措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反诈良好社会氛围。2021年以来,全省法院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专题新闻发布会89场,及时向社会通报打击治理工作成果。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推送典型案例1693件次,提升广大群众反诈意识。江苏省各地法院结合自身工作优势,创新宣传方式,徐州、连云港等地法院制作的39个反诈视频被学习强国全国版、江苏政法官微等转载,阅读量93.56万次;沛县法院审理的境外“杀猪盘”案,被最高法改编并发布在其官微《反诈反赌 人民法院在行动》栏目;盱眙法院进社区宣传被《中国审判》宣传报道。
第四类举措是推进源头治理,全力挤压违法犯罪生存空间。全省法院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公民信息保护、通信安全、金融监管、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疏漏和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司法建议。
在发布会上,江苏高院还发布了五个有关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包括陈阳等人开发、利用交友软件实施诈骗案,相生新等人虚构赛事实施诈骗案,高合军等人网络售卖降糖药实施诈骗案,张少华等人虚假招聘诈骗案以及李宝琛提供通讯传输技术帮助实施诈骗案。
编辑 彭冲 校对 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