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3年工作时,报告指出,北京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27家“类博物馆”挂牌。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27家“类博物馆”中,既有全国首个有关声音艺术的博物馆——声音艺术博物馆,也有与食文化相关的北京果脯博物馆、北京永丰二锅头酒博物馆,还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北京草桥插花艺术博物馆、松当代艺术馆等,类型丰富多样。
而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24年北京将扩大备案博物馆和“类博物馆”规模,推动新增15家以上备案博物馆,培育并挂牌26家“类博物馆”。
2023年3月26日,刚开放不久的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图/IC photo
关注一:
什么叫“类博物馆”?
“类博物馆”是指具有或具有部分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鼓励将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与相关部门和区政府联合开展了对北京地区“类博物馆”的开放培育试点工作。一方面,印发了《“类博物馆”开放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各区推荐、专家推荐等确定了首批“类博物馆”开放培育试点单位;另一方面,邀请业内资深专家组建“类博物馆”开放培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探索实行市、区、属地与“类博物馆”机构共同管理的新模式,通过四方共同努力,促进“类博物馆”健康发展。
关注二:
北京首家挂牌的“类博物馆”是哪家博物馆?
2023年3月24日,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开放。
崇德堂匾额博物馆位于朝阳区王四营乡,收藏与“德”相关的400余块牌匾、500余张古代拓片、1200余件名人名家篆刻和书法作品。该馆还打造了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文化展示体验空间,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课堂。
为什么会想到要办一座道德文化类的博物馆?此前,崇德堂匾额博物馆馆长李培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没有这种类型的博物馆,因为道德文化非常抽象,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使其变得可感可知。这些年来,他察觉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文明的现象,于是下定决心要发挥余热,做道德文化的传播者。
2023年5月15日,参观者在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参观。易海菲 摄/IC photo
“备案博物馆经过多年发展,在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形成了成熟的体制,‘类博物馆’肯定与它们存在不小差距。”李培义认为,“类博物馆”规模虽小,但有自己的特色。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不能只靠现有的备案博物馆,将来还要靠很多“类博物馆”来支撑,把大量散落在民间、个人手中的藏品拿出来,与全民共享。“从内容上来说,‘类博物馆’是对备案博物馆的有效补充。”
他坦言,“类博物馆”尚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遵循。“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背景下,我相信,可以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类博物馆’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关注三:
“类博物馆”未来如何发展?
此前公布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指出,开展“类博物馆”登记管理试点,引导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类博物馆”机构逐步提升水平。制定出台“类博物馆”登记管理制度和评估标准,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类博物馆”挂牌开放。
该规划指出,重点支持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社区、生态、胡同街道、乡情村史、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题材的新型博物馆建设。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加强乡村博物馆建设,建设一批乡村博物馆。结合城市街区保护更新和老城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培育建设社区博物馆,全方位展现人民生活、社区管理、工业劳动、文化艺术等主题的社区历史,力争老城区每个街道至少拥有一座社区博物馆。鼓励以民间收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小型收藏馆、展示馆建设,使“私家珍藏”走向“社会共享”。
关注四:
除“类博物馆”外,2023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还有哪些亮眼成绩单?
陈名杰介绍,2023年,“博物馆之城”建设呈现新气象。全年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27家“类博物馆”挂牌开放,北京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226家。去年围绕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全市博物馆累计推出约700场展览活动,全年超过8000万人次走入博物馆。
“我们还成功举办首届北京博物馆活动月,‘博物馆百千万惠民活动’‘博物馆延时开放月’等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同时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正式上线运行‘北京博物馆云’微信小程序,组织编制《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北京市博物馆延时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等。”他表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在2024年元旦期间吸引大量游客前去参观,成了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原来我们担心人流量不多,策划了很多活动,令我特别欣喜的是,大运河博物馆周末每天的接待游客量能达到1万人次,平时也能达到3000人次左右。”陈名杰说。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市民在观看《运河有约》。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关注五:
2024年,“类博物馆”、备案博物馆发展有哪些新目标?
陈名杰表示,2024年将扩大备案博物馆和“类博物馆”规模,推动新增15家以上备案博物馆,培育并挂牌26家“类博物馆”。
他表示,2024年是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关键一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不久将会正式发布,一批新馆正在开工建设,如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将完成地下主体结构施工,西山永定河博物馆将立项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批新馆将会亮相,比如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我们将持续优化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展陈,精心设计主题活动,计划引入三星堆文物展、希腊文物展等一系列精品展览,每个月也会发布最新展览信息。考虑到很多上班族白天没时间观展,我们也推出了博物馆延时开放、夜间开放措施,相关政策也在逐渐完善中。我们将和博物馆合作,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让文创产品成为文化阐释的重要载体。”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陈静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