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客户端

好新闻 无止境

立即打开
校园如何更智慧?教育专家聚焦智慧校园5大趋势
新京报 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2023-12-26 16:06
全国各地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产出效果和效益不够理想的情况。有哪些问题亟待关注解决?未来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技术赋能教育还需在哪些方向发力?

利用“双师课堂”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在线交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打造微课程社区让学生“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是北京中小学校园内不同的“智慧”场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北京市大中小学纷纷敞开“怀抱”,积极开展信息化创新应用,运用新技术围绕教学模式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校园管理与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示范研究。


与此同时,北京市教委不断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全面优化数字化育人环境。今年3月,《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85%,遴选100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2023年4月,《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和《北京市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正式发布。今年11月,首批2023年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名单公布,41所学校入选。近日,北京市教委还印发《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市级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每所示范校提供补助资金50万元,支持示范校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和教育数字化转型。


各个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校长王琦介绍,学校创建了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的“开放、共享、共生、共创”的智慧校园系统。以科学课为例,学校在教学楼道里不同区域打造了相应的学习微社区,通过场景化的设计,调动学生信息交互应用和知识建构能力。学生线上领取任务、学校提供学习资源、学生上传学习成果并形成主题式学习资源库,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昌平区城北小学教育集团城南中心小学更关注“课堂数据应用”,通过双师课堂结合多样态智能终端,展现学校数据赋能教学的探索。比如,借助“双师+互动反馈器”可以实时掌握学情,了解学生困惑点,动态调整教学进度;“双师+智笔”的语文课堂则通过智笔回溯学生书写过程,了解学生在文字书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史家教育集团设计开发了“博悟研学数字课程”,师生可以借助校园智能交互屏幕,实现“云游”博物馆,近距离欣赏数字文物。北京市第二中学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程体系,比如,语文课上,学生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让机器生成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进而与学生创作的诗文做比较;在物理课上,学生利用智能互动屏幕,模拟没有任何阻力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


一图揭秘智慧校园的不同场景。 新京报制图/许骁


■关注


记者了解到,全国各地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产出效果和效益不够理想的情况。有哪些问题亟待关注解决?未来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技术赋能教育还需在哪些方向发力?多位教育领域专家向新京报记者分享观点,并针对性提出建议。


重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让技术赋能于人


“早些年,我们认为‘智慧校园’是建设学校信息基础设施,用智慧化的方式支持和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最终服务于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但当下应追问的是,智慧化的信息技术是辅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还是助力教育教学的改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张进宝说道。他认为,未来更应推进“智慧教育”的变革,真正让技术赋能于人。


张进宝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目的是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最好、最适合的成长发展。在这样的目标下,如何实现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张进宝指出,目前教育技术学中,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都在探索这一问题,但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不仅是技术的问题,还需要对整个教育生态进行分析推演。“如果硬件很难突破,这时就要改变评价体系,损失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核,让能力、素养在测评中体现。”


重构教育教学模式是张进宝对未来“智慧校园”的主张。张进宝希望不能把这种改革单独交给学校,要有行政的力量去推动,“在基础设施上,看人需要什么,最终让智慧校园的发展赋能于人,实现‘智慧教育’的理念”。


多平台互不开放互不融通,建议建立教育数据中台


“目前的智慧校园在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上做得不够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注意到,学校各种应用特别多,但是这些应用互相不开放数据接口,不能互通互联,就导致多元异构数据的汇聚和使用成为很大的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指出,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单一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功能明确,更为简便,也更为安全,多功能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功能过于复杂,使用不方便,也容易出现数据泄露等网络安全问题。从技术层面上讲,各个数据化平台后台数据打通与整合并不是难题,只是人为因素较多,往往出于“数据安全”与“研发专利保护”的考虑,人们并不愿意数字化系统过于开放,需要保持一定的封闭性和独立性。


“这就需要区县级教育机构或者是学校来建立教育数据中台。互相不开放没关系,但是要把数据接口打开,汇聚到数据中台里面,汇聚之后,中台进行关联分析。”武法提建议。在区域层面上建一个教育数据中心(中台),既有利于数据保护,又有利于数据应用。数据汇聚到中台之后,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从中取用,建设包含场景感知、动态监测、学情分析、规律洞察能力的教育模型,形成教育大脑,面向教师、学生、管理者等不同主体,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分析看板。


他举例称,有的学校重视老师的课堂表现,可以建立一个模型,通过分析老师和学生互动时长和次数、老师在教室中的位置轨迹、老师的提问质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再例如,可以通过学生在课上的专注度、疲劳度、压力程度,分析其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


提供好工具,为学生赋能


当下,中小学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问题便是,很难突破“让学生拥有设备和终端”的门槛。这一限制条件导致了信息技术更多地给老师赋能,让学校的系统建设特别好,孩子的学习过程仍旧比较传统和古老。这就导致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媒体在成倍地涌现给学生,学生信息负载比过去更重,“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强,学生处于越来越弱的边缘”。


“只讲个性化的知识辅导系统会让学生学得更快,效率更高,但也会让学生的认知负担越来越重。”张进宝认为,每个人“学练测一体化”的确可以提升学习成绩,但也会令学生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不解决中小学生都可以使用信息工具的问题,就好像在大城市生活,不是依靠交通工具而是走路出行5公里、10公里,会很累”,张进宝认为,智慧校园首先要突破的问题就是赋能学生一个真正的好工具,让其能够快速驾驭这些知识。


他表示,智慧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是“人机协同”,即用户(管理者、老师、学生)利用信息工具学习、工作,驾驭工具。下一阶段应该实现“人机融合”,即建立一套可以信赖的智慧教育系统,让学生主动对信息进行高级加工。


重视数据的伴随式采集


武法提指出,数据与模型是智慧学习环境中“智慧”的来源。其中,数据是智慧学习环境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了解教育主体状态、发现教育问题、实现个性化服务的主要驱动力;模型则可实现对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分析与信息反馈,能从海量数据中挖掘隐藏价值、剖析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


反观当下部分学校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时,往往重点关注应用系统的功能,而忽视了系统的伴随式数据采集能力。目前,教室之外的泛在学习场景,以及在场馆、在社区、在图书馆、在课外活动场地等场景的数据采集还很难实现,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面的过程性数据也难以采集。完整的过程性的数据是缺乏的、不全面的,很难建立精准的学生数字画像。


武法提建议,在建设智慧教室时,应注意部署物联化设备与无感化数据采集设备,实现教室环境的自动调节与多模态数据的可持续收集;在通用教室中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与高清录播设备时,以及在专用教室中配备体验式、沉浸式、仿真实验等智能设备时,都应注意是否能够实现师生行为数据、师生互动数据、学生状态数据的采集并与智慧教育云平台中学习管理平台的对接。此外,校园内部署的智慧公共设施,如电子班牌、智能体测、校园门禁等设施也应能采集并向智慧教育云平台汇聚数据。


数字资源的多场景需求支持需完善


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武法提注意到,目前智慧教育平台上为老师提供的数字资源多为课堂演示型资源,支持跨学科项目式的学习资源、支持大单元主题式的教学资源还比较缺乏,部分高端设备如机器人和VR缺乏适配的数字资源,部分数字教学资源的适切性不够,难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老师们普遍反映的资源平台特别多,国家级平台、市级平台、区级平台,但老师使用的时候没有相互融通,要分别登录账号在各个平台进行搜索。对此,武法提建议,可以通过建设校本资源库的方式,把所有的资源融会贯通,基于一个教材目录,把各个平台的资源都汇聚到校本资源库中,实现一个账号能够在数字空间进行所有业务,方便老师使用。


新京报记者 冯琪 刘洋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冯琪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相关专题

AI时代,校园如何更智慧

相关推荐
便捷智能、改革创新、开放共享!未来之城这样打造“未来教育”
新京号
未来之城如何打造“未来教育”
新京号
AI时代,如何赋能教育教学发展
新京号
遵义市心育心援行动丨北师大这场线上培训会召开
新京号
第四十三届北京学生科技节来了,22项市级活动邀学生与科技同行
教育
自如“海燕计划”再启航,助力千万毕业生住进“好房子”
商讯
举办图书市集、对话文化名家,北京中小学校多种方式打开读书日
教育
重读经典、对话名家,多样主题活动邀首都大学生共赴“阅读之约”
教育
【新鲜转载•东教印象】数学+AI=智趣无边!东城多校数学节快乐来袭
小记者
学研结合新突破!北大附中学子自主研发AI助手,让学习生活更“懂你”
新京号

新京报报料邮箱:67106710@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