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近日,2023“京·彩”新征程之“‘一带一路’北京印记”网络主题传播活动走进了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作为推动“一带一路”法律共建的主力军,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简称“融商中心”),成立8年来,已经形成了700多名全球调解员和3000名域外法律查明专家队伍,调解案件达到2万余件,促进“项目对接、风险化解、纠纷调解”取得了丰硕成果。
融商中心是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全国工商联的三家直属商协会和德恒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制定了国际商事调解规则、调解员行为规范、案件管理制度,在国内外合作设立110个线下调解室,在全球实现线上线下调解结合与联动。2015年,德恒律师事务所牵头与多国机构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机制,次年其管理机构落地北京,设立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
截至目前,融商中心在全球举办八届“一带一路”服务能力建设论坛,发布《罗马宣言》《北京倡议》,首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在受理的2万余件案件中,涉外占7%,案件当事人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调解结案成功率60%。融商中心还入选北京市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被授予北京市“一带一路”法律商事创新服务平台,相关成果被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王丽是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理事长,也是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主任。她表示,融商中心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大局积极提供跨境专业服务取得成效,为相关企业提供“一带一路” 项目落地实施需要的产业政策、法律尽调、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重点研究‘走出去’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所在国的法律规范和标准等技术要求,以及国际经济贸易规则、自由贸易区规则、区域性经济特区规则。”
目前,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机制已经为涉及 136个国家的重大项目投资、并购、融资、建设及相关争议纠纷,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涉及矿产资源、能源电力、半导体、材料、高新技术以及金融、IT及互联网、交通物流、医疗、农业、文化服务等产业。服务机制还为企业“走出去”搭建法律桥梁,在中国重汽走出中,成功助力其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首家重型汽车中资合资企业,促进国有品牌重卡出口至中亚,辐射参与周边“一带一路”倡议地区货车和巴士生产业务。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目前,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王丽表示,融商中心将持续深化“三共五通”、共建共享、和谐共赢的“一带一路”建设,合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与保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唐峥
校对 卢茜
